第250章 软硬阴三招用尽,两将中立秘计成(1 / 2)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p>

让父子兄弟相残,还需要找一个更合适的人去开这个口。</p>

房玄龄认为长孙无忌是一个天然合适的人选。</p>

他是李世民的发小,也是他的舅子,和李世民是过命的交情。</p>

房玄龄不再遮掩,非常干脆地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恟恟,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值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p>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p>

长孙无忌终于等到了这一刻,他也不再藏着掖着,心有戚戚地回答道:“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深会宿心。”</p>

然后,他进入内堂,和李世民挑明此事。</p>

李世民立即召见房玄龄,忧心忱忱地说:“阽危之兆,其迹已现,将若之何?”</p>

房玄龄心壮语直,毫不避讳地说道:“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p>

房玄龄敢这样说,是因为大势已成。</p>

心怀此志的人,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并不是少数,而是已成为一种共识,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p>

计议已决。</p>

自此之日,在李世民府内形成了一个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小团体,他们耐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p>

他们并没有等很久。</p>

有一件事,逼迫他们立即动手。</p>

突厥人又一次率领几万大军,大举南侵,重重围困之下,乌城告急。</p>

按照惯例,朝廷会指派李世民挂帅北征。</p>

但这一次,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建成推荐李元吉成为北佂的统帅,而李世民却被投闲置散。</p>

真实的情况还要严重得多。</p>

除了直接针对李世民之外,他们对李世民手下的核心将领,采取了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的政策。</p>

先是软性的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花重金收买秦王府中的骁将猛士。</p>

他们首先将目光盯向了尉迟敬德。</p>

先是送金送银送珠宝,并且附上密信,用高官厚禄招揽他,信中言辞恳切地说:“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p>

但尉迟敬德和李世民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他身上李世民的铬印太重了,不出所料,尉迟敬德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招抚。</p>

他先是缅怀了昔日不堪回首的往事,:“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窜身无所,久沦逆地,罪不容诛。”</p>

然后,慷慨激昂坚定地说:“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藩邸,唯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p>

尉迟敬德转身就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叫他提防太子的阴谋。</p>

李世民对于建成的阴谋,早就见怪不怪。</p>

但他担心尉迟敬德的安危,让他委屈求全,以保重自己为首要任务。</p>

他推诚置腹地说道:“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来但取,宁须虑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阴计,足为良策。</p>

李世民没有看错他的兄弟。</p>

李建成和元吉信奉不能为己所用,就让别人也不能用的人生信条。</p>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p>

出于对尉迟敬德的顾忌,他们立即开始了报复行动。</p>

他们想要彻底解决尉迟敬德。</p>

但派出去的壮士却无法得手。</p>

这并不是尉迟敬德防范太严,相反,他大敞门开,自己高卧堂上,摆出一副有种就过来比一比,斗一斗的心态,欢迎刺客的到来。</p>

尉迟敬德声名在外,还没有哪一个刺客,敢明目张胆挑战尉迟,他们只能灰溜溜地避开逃走。</p>

李建成见软硬都不行,就来了一招阴的。</p>

他给尉迟敬德硬安上一个罪名,在李渊面前告状。</p>

个人当然无法反抗国家机器和意志,李建成达到了目的,尉迟敬德被抓入狱。</p>

但李世民展示了他的力量。</p>

虽然李建成想要置尉迟敬德于死地,但由于李世民的介入和坚持,他被无罪释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