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当年密公犹在上,今日建德又复来(1 / 2)

 窦建德进退不能。</p>

他的十万大军,被牢牢摁在虎牢关前已有几个月了,打又不能打,退又不能退。</p>

两难之际,人心思动。</p>

士兵们都有家口亲人在后方,久居外地,思乡之心一天更甚一天。</p>

更重要的一点是,相比前去洛阳打一场前途未赴的仗,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还没做。</p>

窦建德的军队是在打败孟海公后,直接开赴虎牢前线,这产生了一个问题。</p>

作为胜利方,兵将们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战利品或是奖赏。</p>

按照过往的惯例,需要回乡和家人亲戚们分享显摆,否则,老是揣在自己身上,和衣锦夜行又有什么不同?</p>

况且,自己拼了命得来的奖赏,虽然现在被完好无损地保管,但洛阳战场,早已成绞肉机。</p>

任谁也没有必胜的,生还的把握,如果不及早将财富送回家乡,也许会同岁月消失于漫漫大地之上。</p>

窦建德一军,人心思动,人情汹骇。</p>

一个更加不好的消息从后方传来,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道,被李世民手下大将王君廓截断了。</p>

十万大军的粮食,成了大问题,手中无粮,加重了心中的惊慌。</p>

窦建德忽然发现,他处于进退两难之地。</p>

要想生存,要想胜利,就必须要改变。</p>

这种状况,谁都心知肚明。</p>

他的祭酒凌敬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向窦建德建议改变进攻的方向,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p>

凌敬重新规划了一条新的进攻路线,他高瞻远瞩地说道:“宜悉兵济(黄)河,攻取怀州河阳(黄河以北之城),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今山西长治),先声后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p>

凌敬接着说明这个策略的三大好处,“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王世充)围自解。”</p>

这是一种高明的避实击虚,围魏救赵的战略,攻李唐所必救,所到之处,是李唐的兵力薄弱之处,而终极目的,可以直接威胁关中,这是窦建德当时所能够采取的最佳策略。</p>

但是,窦建德即使知道,却不能按照这个策略去执行。</p>

在战或不战,或者怎样去战斗中,他犯了和李密当时一样的错误,他们都对于这支军队,失去了最绝对和强悍的掌控。</p>

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被民心民意裹挟了,这种反控制力,同样无法忽视。</p>

窦建德也得到了比李密更严重而不能承受的后果。</p>

他本人历经多次大战,现在困居虎牢城下,自然也知道凌敬的这个策略的可行性。</p>

他深思熟虑,全盘思考之下,准备接纳这一上策。</p>

但吊诡的情况出现了。</p>

他帐下的将领们全都不乐意,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p>

因为,他们拿人家财宝已拿得手软,都收受了王世充的特使长孙安世和王琬的巨量贿赂。</p>

当时的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p>

事实上,现在洛阳确实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p>

虽然在李世民亲赴虎牢后,王世充出军和李元吉又大战一场,大获胜利,甚至还当场杀死一个行军总管卢军谔,</p>

但这种战术性的胜利,无法改变整个东都即将崩溃的结局。</p>

因为李唐围洛阳城,已达七八个月,在铁通般的包围下,只有消耗,却无任何补给。</p>

这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是致命的,何况是洛阳这种天下一流的大城,人口甚至一度达到百万级别。</p>

一天的吃食,就是天文般的数字,洛阳城内,能吃的都已经吃完了。</p>

粮食极度匮乏,甚至已经开始人吃人,也已经开始人吃土了。</p>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民间发明了一种吃土的方法。</p>

民众们用一个瓮,放满清水,然后抓一把松散的土,放进瓮中,沉重的泥土沉入水底,轻一些的浮屑碎泥,就会飘浮在水的上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