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朝为田舍暮登堂,四战之地择为上(1 / 2)

 窦建德决定替隋行道。</p>

他对部下言语谆谆地说:“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乃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p>

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很多投降的隋室旧臣的拥护,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仗顺扶义,安四方也。(宇文)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p>

这也是宇文化及的宿命,天下虽大,无处安身,何况立国?</p>

宇文化及的生命开始倒计时。</p>

他本来应当已经死过一次了。</p>

当日,他被李神通围在聊城,旦夕且下,如果李神通不是为了贪图宇文化及的金银财宝,坐失破城良机,区区聊城,指日而下。</p>

但李神通坐失大好时机,将聊城拱手让给了窦建德。</p>

窦建德当仁不让,笑纳这一份大礼。</p>

宇文化及的军队已没有任何斗志,仅仅二天时间,他的部下王薄就开门投降了窦建德。</p>

窦建德一如既往地谦恭下士,他完全接收了宇文化及从江都带来的政治遗产。</p>

宇文化及手上,有全套象征皇权正宗的传国玉玺及卤薄依仗,更重要的是,窦建德吸纳了原隋朝相当部分的中央官僚。</p>

虽然窦建德在击败宇文化及之后,充分尊重了和宇文化及北上骁果和朝廷官员的个人意志,让他们自行决定去留,比如西归长安,南下洛阳,或者效力于自己。</p>

窦建德做到了一个仁者,或者说是枭雄的去留随意。</p>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裁汰浊流,提升影响力的高姿态,这将在道德层面形成和强化窦建德“仁义”的定位。</p>

实际上,窦建德的政权,是一个缩小版的旧隋朝廷,其核心骨干就是以原隋官吏为中坚组成。</p>

谏议大夫宋正本是窦建德攻陷饶阳时的县长,后有瀛州刺史王琮,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崔君肃为侍中,这些人才的加入,让窦建德的政权成不甚入流的下里巴人,一跃而成为正大堂皇的天子庙堂。</p>

隋末皇权三分,一分江都,二分长安,三分在洛阳。</p>

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完全明朗,长安归李唐,洛阳属于王世充,而江都的道统,已尽在窦建德。</p>

这三分皇权的着落,才是真正具备争天下,建立新朝的天选势力。</p>

旧隋已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窦建德非常忙。</p>

他的时间金贵,在快刀斩乱麻斩杀宇文化及等大逆不道的首恶后,他知道,他需要和时间赛跑,他将迎来另外二个政权的实质性挑战。</p>

窦建德还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靠山。</p>

他手上有一张王牌,那就是杨广的萧皇后和他的孙子,也是齐王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p>

在杨坚时代,隋朝曾经是突厥的宗主国,杨坚和启民可汗,谱写了一段浓情蜜意的关系史。</p>

即使在杨广时代,也一直和突厥保持和亲,现在突厥的可贺敦(皇后)就是隋朝的义成公主,她在突厥,已成为活着的传奇。</p>

她一生之中,做过启民、始毕、处罗和颉利四个可汗的可贺敦,并且,现在的颉利可汗,就是她亲手所立。</p>

这个传奇的女人,虽然不是杨坚的亲生女儿,但她想再为娘家尽一份心力。</p>

她做了一个和亲的女性所能做到的极致。</p>

她向窦建德请求迎立萧皇后和杨政道,她要在突厥成立杨隋的流亡政府,以期恢复杨隋旧日的荣光,卷土重来。</p>

在北方,要想生存和强大,就必须取得突厥的直接支持。</p>

如果以前是小打小闹,可以和突厥人打一打擦边球,现在,窦建德已经被时势推上了争天下的大势,那就必须取得突厥的直接支持。</p>

这是和突厥建立直接联系的好机会。</p>

窦建德非常上道,他立即派了一千兵马,专门护送萧皇后和杨政道二人北上突厥。</p>

得到突厥的肯首之后,窦建德需要尽快打通和突厥之间的直接的交通要道,他需要尽可能,一直北上。</p>

但他的北上之路受阻于幽州,那是罗艺的地盘。</p>

罗艺此时已叫李艺,他归顺了李唐,被赐以国姓,</p>

幽州是中原帝国东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当年杨坚篡周立隋,就得到了幽州总管于翼的支持,才在和尉迟迥的对抗中取得战略优势。</p>

而杨广三度讨伐高丽,幽州作为大后方,人物殷盛,器具甲仗,精于四方,临朔宫中,仓库盈积,颇多珍产,天然就是一个可以割据称雄,富甲一方的边陲要地。</p>

但现在幽州也姓李,是李唐的李。</p>

李艺原名罗艺,现在已经归顺李唐。</p>

他自恃骁勇绝人,通过兵变上位,自称幽州总管,归顺李唐之后,被李渊赐与国姓,封燕王,和李渊攀上了亲戚,才改名叫李艺。</p>

幽州地势险要,是各大势力必争之地。</p>

但罗艺根基太浅,加上更无争天下之心,无心无力,不可能单独立国,但他自己虽然不去争天下,为了未来计,却一定要选择那个可以坐稳天下的明主。</p>

李渊的唐朝成了他第一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