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枭雄虽死英灵在,旧部犹存露锋芒(1 / 2)

 这是李密最后一战,他展示出法无定式,奇诡万方的谋略。</p>

李密,也是天选之子,他只比李渊差了一线,一线定名分,也定生死。</p>

李密准备出其不意变向,然后跳出李唐王朝的包围圈,再图进取。</p>

在现实条件下,李密立即做出最优选择,那就是先攻下桃林,然后改变方向,取道熊耳山,和伊州刺史张善相会合。</p>

一切似乎非常顺利。</p>

李密先是欺骗桃林县官说:“(自己)奉诏暂还京师,家人请寄县舍。”</p>

然后,他精选出几十个骁勇,身穿妇人的衣服,头戴幕离,藏刀裙下,伪装成妻妾,亲自带领他们进入桃林县舍。</p>

猝不及防之下,李密拔刀发难,三下五除二,控制了县衙。</p>

然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给整支部队,补充好给养。</p>

兵贵神速,李密马不停蹄,直奔南山,他的目标是和襄城的老部下张善相汇合。</p>

李密行军出其不意,如果能出熊耳山,也许这座山可以改名为“雄”耳山了。</p>

但山名为熊,天意人事两相知,即使盖世英雄,也只能望而兴叹。</p>

当李密行进在幽暗曲折的山道之中,一支早就埋伏好的唐军冲出,将他的军队从中断开几截。</p>

李密的部队首尾不相顾,士气瞬间瓦解崩溃。</p>

此天之亡,非战之罪,李密不战已败。</p>

青山蔼蔼,绿水潺潺,为一代枭雄,唱响无言的挽歌。</p>

李密和王伯当,站着死去。</p>

此战之败,主要是盛彦师提前预判了李密的选择:出熊耳山,会张善相。</p>

事后,有人大惑不解地问盛彦师说:“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p>

盛彦师莫测高深地回答道:“密声言向洛,实欲出人不意,走襄城,就张善相耳。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施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p>

但这种精准的预判需要精确的情报,盛彦师并不是李密的老对手,更没有足够的情报系统支撑,他如此胸有成竹,也许,真的是天意所授,或是另有高人所启。</p>

或者,他从贾闰甫的一些若有若无的话语中得到了启发,又或者,他真的潜心研究李密行军用兵之法,对于其好行诡道,天马行空的战术,心有灵犀。</p>

此战之后,张善相似乎并没有受到惩罚,依然续写他的传奇。</p>

他最终归顺李唐王朝,并继续在襄城任伊州刺史,但此处地处要冲,是王世充必得的战略要地。</p>

在屡次攻城之战中,张善相内外交困,他向李渊多次求救,但毫无例外,他只能孤军奋战。</p>

远水不解近渴,救兵未到一人,而城内已是满目疮痍,油尽灯枯。</p>

城池必破之下,张善相视死如归地对属下说:“死当斩吾头以归世充。”</p>

但他的部下,也尽是忠义之士,虽然知道必然与城池玉石俱焚,但都视死如归。</p>

他们流着泪,坚决地说:“宁与公同死,终不独生。”</p>

危城绝境之中,他们竟然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p>

张善相被俘之后,被送到王世充面前,但他一心求死,辞色不挠,厉色辱骂王世充。</p>

张善相求仁得仁。</p>

李渊听到张善相的死讯之后,流着泪痛心疾首地说道:“吾负善相,善相不负吾。”</p>

而贾闰甫也有他的宿命。</p>

他在入唐之后,心中感怀李密知遇之恩。</p>

心有所想,终需有所行动。</p>

某一日,他心情大动,若有神示,终于伏案疾书,笔走龙蛇,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李密传》三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