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长袖善舞政为上,后院起火最堪忧(1 / 2)

 自太原西入关中,必沿汾河谷地,然后西渡黄河,从此一马平川,可直达长安城下。</p>

其间颇多富庶的大城小镇,隋朝在这块战略要地上,布置有了二大军事重镇和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遥相呼应。</p>

这二大军事重镇,一是宋老生驻扎的霍邑,二是屈突通留守的河东。</p>

自从拨掉了西河这颗前进路上的钉子后,李渊留下第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然后发布讨伐檄文,正式扯起大旗,挥军直向关中进发。</p>

在檄文中,李渊痛斥炀帝杨广的荒淫残暴,失德失政,不可救药。</p>

在檄文的最后,李渊慷慨激昂地说:“(唐公李渊)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废昏立明,敢遵故实。……放后主(杨广)于江都,复先帝之鸿绩。”</p>

可见,李渊的起兵目的,表面上只是反杨广本人,不反隋朝。</p>

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不过是掩耳盗钟的把戏,谁都知道他举兵造反,最后的目标,必然是建立新朝,自己做皇帝。</p>

这是个二重奏,第一步是废炀帝杨广,尊立长安留守的代王杨侑,第二步,在时机成熟之际,必然改朝换代。</p>

李渊在西河城显示了他作为新朝之主必要的素养。</p>

建立新的秩序和带来新的希望,是任何一个新当权者的第一要务。</p>

李渊的政策让人眼前一亮。</p>

他招贤纳士,扶危济困,平冤理狱,敬老尊贤,并且李渊,亲自深入一线,和百姓见面,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让李渊迅速赢得声誉。</p>

巨细无遗,事必躬亲,这当然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以至于李渊经常工作到非常晚的时间。</p>

这种万事亲力亲为的风格,甚至遭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反对。</p>

他们发自肺腑地对李渊说:“自余常事,请付司存。巨细以闻,恐疲神思,又虑将佐等不被委任,颇以自疑。”</p>

但李渊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回顾了一生的经历,并且点出了自己的弱点:“未有无功而居帝王者也。吾生自公宫,长于贵戚,牧州典郡,少年所为,晏乐从容,欢娱事极。饥寒贱役,见而未经,艰难险阻,闻而不冒。”</p>

最后,李渊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用意:“在兹行也,并欲备偿,如弗躬亲,恐违天旨。”</p>

如果说李渊以前是高居庙堂之上,那他准备在此次入关途中,备尝人间冷暖,他深知,多历忧患,才可以在身居高位时,不忘初心。</p>

读万卷书,终要行万里路,方可大成。</p>

同时,李渊也抓紧时机,教育教导自己的二个儿子,他接着对他们提出要求:“尔等从吾,勿欲懈怠。”</p>

勤政当然是美德,但这只是种常规的操作,并不能立即引爆政治上的优势。</p>

于是,李渊给民众带来了一个和隋朝完全不一样的福利。</p>

他祭出了一大杀器,那就是大规模授与官职。</p>

于是,西河军民开始见证神奇的时刻。</p>

李渊摆开架势,一边询问对面人的履历才能,一边下笔填写官职告身。</p>

李渊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训练有素,写得又好又快,有时遇上好的纸张,真是笔走龙蛇,下笔如飞,一天之内,就可以写成一千多份官吏委任书。</p>

这当然是皆大欢喜,人人得偿所愿,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奉李渊为神明,真是天下之主。</p>

李渊不过是才举义兵,离造反成功还差十万八千里,这种大规模授官,当然只是一个空头支票,但能给人巨大的鼓舞。</p>

这并不是李渊的首创。</p>

李渊惇惇教导他的部下说:“不希爵赏,汉氏(刘邦)以兴。比屋可封,唐之盛德。吾方稽古,敢不遵行。天下之利,义无独享。率土皆贵于我,岂不益尊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