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麦铁杖求仁得仁,宇文恺建桥失策(1 / 2)

 这也是一个体现杨广狂妄自大的政策。</p>

他将所有的决定权收归自己,他规定前线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奏闻自己,让自己决定,前线将领不得擅作主张。</p>

杨广违背了作战之中,最基本的一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p>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杨广深居后方,军情汇报,来回颇费时日,即使后来他亲临一线,也依然掣肘良多。</p>

从始至终,杨广盲目坚信,认为自己亲率全国精锐,可以轻松让高句丽臣服。</p>

这种心理上的暗示,让其自大狂妄到无以复加,他明令规定前线诸将,若高句丽投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进攻。</p>

他却不知道,兵凶战危,一旦开战,胜负第一,哪会有如此儿戏之事。</p>

杨广认为高句丽是另一个吐谷浑,只是一个并未开发的民族,人口寡弱,战斗意志也不可能顽强。</p>

他不知道,高句丽是一个远比吐谷浑危险得多的,非常狡猾的竞争对手。</p>

他们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原王朝,其文化和战略战术,都师从中原,并且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在东北亚,成长为足以抗衡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p>

杨广的招降政策,软弱可欺。</p>

这直接导致前期辽东城战役的失利,也丧失了唯一的一个可能取胜的机会。</p>

兵部尚书段文振也是知兵之人,他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想说服杨广放弃招降的打算。</p>

战场之上,只有正面的绝对胜利和压倒性的征服,才可能让一国真正臣服,但他虽有殷勤之意,杨广却无雅纳之心。</p>

结果非常明确,杨广的指挥和判断,导致了隋朝的溃败。</p>

段文振知道无法改变杨广的想法,但他还要尽最后一分心力。</p>

他在奏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这也是隋唐二朝征伐高句丽面临的最大问题:天时。</p>

高句丽的气候,非常利于防守。</p>

当年,文帝杨坚发水陆二军,总计三十多万人,连高句丽的人影都没见到,就几乎全军覆没。</p>

杨坚的军队,在陆路碰上水潦,泥泞的辽泽,成为横亘在隋军前的天险,加上天不助杨坚,隋军全军染疫。</p>

海军又茫茫大海上,碰上大风,在天灾面前,即使是强大的隋朝海军,也渺若微尘,整只舰队全军覆没,士卒也所剩无几。</p>

水陆二支军队,还未见到敌人的面,就不明不白地彻底失败了。</p>

现在,历史有可能重来。</p>

高句丽本土适合行军的时间,在一年之中非常短促。</p>

行军地域也有非常大的限制,尤其是东北方向的辽东,有东西二个辽泽。</p>

如果碰上夏季几个月的雨季,就会成为一片泽国,非常影响行军的速度和后勤的供给。</p>

当年,杨坚的军队未战先败,并非败于高句丽本身,实在是败于天时,也败于地利,更败于天运。</p>

杨广此次征伐高句丽,吸取了杨坚失败的教训,他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出征高句丽,一切似乎非常顺利。</p>

杨广将号称二百万的军队,分为二十四军,每天开拔一军,相去四十里,每一军的营帐连成一片,军与军之间,又可以连成一个整体。</p>

这是一次非常庞大的行军,总计四十天之后,杨广的军队才全部出发,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横亘九百六十里。</p>

紧随其后的是杨广御营,又分为六军,再次绵延八十里。</p>

千里之间,尽是大隋的精甲锐卒,与其说是去打仗,不如说纯粹是一种展示,向高句丽国的耀武扬威而已。</p>

但高句丽不吃这一套,他们早就在第一道防线,辽河边以逸待劳,静待隋军了。</p>

这是杨广和高句丽的第一次正面对决。</p>

杨广亲自到达辽水督战,所有军队齐集辽河之西,和高句丽隔河对峙。</p>

没有决窍,也没有更多的战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