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一弃高层为脱祸,再丢百姓只为逃(1 / 2)

 困兽犹斗,何况是吐谷浑王伏允,他实在是一代枭雄。</p>

伏允并非是弃械投降之辈,他接连组织了几次抵抗,但吐谷浑士气已衰,隋朝步步紧逼,再没有留给吐谷浑喘息的时间。</p>

兵贵速决,隋朝的大军,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连战皆捷。</p>

曼头城之战,隋军将吐谷浑的精锐,斩首三千级;赤水城之战,隋军再胜,攻陷了吐谷浑境内为数不多的城池;在丘尼川时,吐谷浑已经再无退路。</p>

要么投降,要么灭亡。</p>

吐谷浑选择服软,自王公,尚书,将军以下,二百余人,一日之内,全部向隋朝投降。</p>

可以说,吐谷浑的中央权力层,已被一网打尽。</p>

伏允为他的轻信,更为了其弱小之躯,本不堪承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p>

但是,隋军虽然赢了此次战役,却并未在根本上摧毁吐谷浑。</p>

因为吐谷浑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政权,在几百年内,屹立不倒,并且成长为区域的霸主。</p>

它们的核心精神和不死之道,在于其皇权,更确切地说是皇权的代表,只要皇室在,他们分分钟都可以散而复聚,重新来过。</p>

伏允老于谋算,他此次虽然被隋朝摆了一道,事已至此,追悔无及。</p>

在认清自己已经无法正面抗衡隋军,伏允为求自保,他决定给隋军送礼。</p>

他留下了很少的战利品,还有四千个俘虏,当然,子民是他最核心的资产,他不可能无限度地抛弃。</p>

他另外再准备了一份大礼,依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他将权力中枢的政府官员,也送给了隋朝。</p>

他需要付出这个代价,才能阻止宇文述持续的追击。</p>

果然,宇文述觉得已经得到整个吐谷浑的行政帮子,大功告成,他认为吐谷浑已经被消灭,就不再持续追击伏允。</p>

这只是伏允的一个障眼法,他本人早已逃之夭夭,南走雪山,暂避隋朝的锋芒。</p>

并且,他将吐谷浑的真正力量,他的人口和民众,早就转移到安全之地。</p>

实际上,他藏匿起吐谷浑国家的精粹力量,以待来日东山再起。</p>

他没有等待很长时间,隋朝虽然得到了吐谷浑的土地,但却并没有能力直接管理这么遥远而庞大的国家。</p>

隋军获得胜利之后,携带战利品,立即撤军。</p>

宇文述一退,伏允立即卷土重来。</p>

历史,似乎一如无数次的重复演练,中原王朝,也不过是耀武扬威,只能掳掠人口财富而已。</p>

但时代真的变了。</p>

杨广想要彻底解决吐谷浑。</p>

他制定了一个“西狩”的计划。</p>

这是一个庞大并且非常霸气的计划,既是对吐谷浑的征服,更是耀武扬威西域的行动。</p>

但是,杨广一生太过顺利,他忘记了,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记住兵凶战危,世事难料这句话。</p>

杨广根据自己以往经验,认为自己以大打小,以强凌弱,大军一临,对方便会举旗投降,不战自溃。</p>

过于顺利的征战生涯,让杨广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觉得自己百战百胜,他的军队也是天下至强。</p>

这种认识,伴随他一生。</p>

即使在突厥背叛他时,看到雁门城外黑压压的突厥骑兵,或许在那一刻,他心中的信仰才稍有动摇。</p>

但从他后来三征高丽,坚持御驾亲征的执着来看,杨广对于自己,对于隋朝的军队确实是迷之自信。</p>

也许,他从未真正见识过战争失败的残酷,也从未经历过从底层一步步奋斗而来的,所有伴随着的失败,痛苦,磨难和必须的坚忍。</p>

杨广欠缺这种历练,这可能是他聪明一世,但仍然坚持犯同样错误的原因。</p>

因为,他认为那根本就不是错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