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有心无力枉做贼,偶人案困死杨秀(1 / 2)

 杨秀非常焦虑。</p>

造反既需要实力,也需要技术,更讲究艺术。</p>

但他似乎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p>

现在京城刚刚发生废立太子事件,政局不稳,现在进京,前途未卜,并且一旦离开自己经营积年的巴蜀大地,恐怕就如羊入虎口,再无回归的一日。</p>

杨秀想以患病为由,先缓一缓,拖一拖,看看情势的发展,再做决定。</p>

这是一种稳妥的方案,但杨秀毕竟不是做大事的人。</p>

即使在他自己的蜀王府,他也依然受制于杨坚给他指派的官僚的掣肘。</p>

甚至非常重要的一个官职,总管蜀王府兵马的源师,也和他不是一条心。</p>

源师屡次向他进谏,让他应召进京,听命于朝廷。</p>

可见,杨秀即使心存反意,却无反叛的本事。</p>

杨秀非常清楚地掌握到源师的心意,对于源师的不合作,他勃然作色,直接怼回去道:“此自我家事,何预卿也!”</p>

身居重位,职责所在,源师显然也不是个好糊弄的人。</p>

他既是朝廷命官,也是蜀王之臣,如今见杨秀发怒,心知君臣嫌隙已成,他同样也知道,杨坚稳坐京城,是一种绝对无法撼动的力量。</p>

那是一个真正高高在上,只能让人仰视,不可置疑的主子。</p>

他无能为力。</p>

源师流涕,坚持己见地说:“(源)师忝参幕府,敢不尽忠!圣上有敕追王,以淹时月,今乃迁延未去。百姓不识王心,傥生异议,内外疑骇,发雷霆之诏,降一介之使,王何以自明?愿王熟计之!”</p>

显然,作为杨秀的近臣,源师心中也知道蜀王杨秀的小九九,但他的判断是,他们没有任何机会。</p>

既然没有机会,就不要开始。</p>

否则必然误己误人。</p>

源师的判断非常准确,杨坚看到杨秀久不应召,担忧他铤而走险。</p>

于是,杨坚雷厉风行,走了一着先手。</p>

他先杨秀一步,面授机宜,委派老臣独孤楷接任益州总管。</p>

独孤楷知道事情紧急,马不停蹄地火速上任。</p>

当独孤楷飞驰千里,到达成都时,杨秀还是拖延着,不肯进京。</p>

独孤楷是个老狐狸,他对杨秀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竟然说服杨秀进京。</p>

当杨秀一出成都,独孤楷立即整兵备战,以防杨秀杀回马枪,因为,他察觉到杨秀神情上的犹豫和后悔。</p>

事实证明,独孤楷老谋深算,当杨秀离开成都,才四十余里,他就想反袭独孤楷。</p>

但杨秀已经错失了最后的机会,他的探子回报,独孤楷已经在成都严阵以待,他再没机会了。</p>

杨秀望着身后的成都,那里曾经是他的王国,而他也曾经,就是这里的王。</p>

他知道,也许这辈子,他再也没可能,去触摸成都的一草一木了。</p>

成都虽近,却已远若隔世。</p>

杨秀知道自己将一去不返。</p>

他终于到达京城,在这里,他将走向他的宿命。</p>

杨素已经布好了局,他显然已经无限夸大了杨秀的谋反之心。</p>

杨坚对于他这个儿子,已没有任何好感,也不抱有任何希望。</p>

他在朝堂之上,见到杨秀,竟然一反常态,沉默如山,没有和杨秀说一句话。</p>

这既非对臣之礼,也不是为父之道,杨坚的凉薄,他的冷酷,他的天下如一,在这件事情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

杨坚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但他真的不是一个好的父亲。</p>

第二天,杨坚就派遣使臣,专门到杨秀的府上,严厉谴责杨秀的所作所为。</p>

父亲和皇帝,如此公事公办的态度,让杨秀感到事情的不寻常。</p>

这种状态非常不妙,看来自己不但做不成臣子,连儿子都可能做不成。</p>

杨秀终于开始害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