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河朔英灵今何在,世间再无李德林(1 / 2)

 平陈之役,实际操盘者是元帅府长史,他就是高颎。</p>

杨广资历和阅历过浅,只是名义上的主帅。</p>

所有谋划方略,协调指挥控制权,只能归高颎一手实施。</p>

杨广不过是拱手而已,这也是大部分情况下,宗室亲王挂名出征的惯例。</p>

平陈归来,论功行赏,杨坚想要兑现对李德林的承诺。</p>

这产生了一个矛盾。</p>

如果用高官厚秩奖励并未参与南征的李德林,在名位和声望上,就让高颎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p>

当晋王杨广宣读完杨坚对李德林的封赏敕书时,高颎集团的人,觉得不妥,并且不乐意。</p>

他们劝说高颎,说服杨坚取消对李德林的重赏。</p>

这是一件重大又是含义深远的大事。</p>

这份奖赏,虽然未颁示天下,但好歹已经有了正式的文书。</p>

天子无戏言。</p>

有一个冠冕堂皇和立得住脚的理由,“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至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将愤惋。且后世观公(高颎)有若虚行。”</p>

每个人或是每个集团,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p>

多年的宰相生涯,即使忠于杨坚,忠于国家,天下至公之高颎,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政治圈子。</p>

这是无可奈何之事,普通人尚且有个三五好友,何况在政治上,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一支精干的团队。</p>

团队本身是中性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为正为反,为国为家,有时也很难说。</p>

高颎同意这种观点,他可以不与晋王杨广争功,但如果重赏李德林,于私于公,都不利。</p>

于是,高颎入见杨坚,仔细分析其中的决窍和厉害。</p>

曾经有那么一刻,感性和理想主义的杨坚,最终屈服于政治家杨坚,他同意收回了重赏李德林的敕书。</p>

天子不仅有戏言,也会有游戏般的诏敕。</p>

杨坚的许诺和收回成命,并不纯粹是一时的冲动。</p>

这应该是杨坚想要平衡朝中大臣权力的一次失败。</p>

隋朝立国已久,该修剪的枝叶,杨坚都已经修剪完成了。</p>

偏师一出,江南一扫而平,北境突厥也早已俯首称臣,该完成的统一大业,也已经完成。</p>

杨坚已经在构筑新时代的政权结构,他一样走入了政权平稳时期,必然的归宿。</p>

那就是平衡。</p>

杨隋权力基础,主要来源于四地的力量。</p>

他构想中的关中和山东,江南以及代北四地的势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平衡和相互制衡的努力,遭遇了一次失败。</p>

他没办法在刚刚平定江南的时候,当面拒绝高颎,情之所存,理之所在的请求。</p>

那既不符合政治惯例,也不是现实政治的需要。</p>

杨坚必须做出选择。</p>

他只给了李德林非常普通的封赏。</p>

李德林成了牺牲品。</p>

李德林和高颎集团,从引结下了解不开的梁子。</p>

即使李德林愿意韬光养晦,高颎集团也未必会收手。</p>

不进则退,政治斗争,自古皆然。</p>

李德林在和他对手们的竞争中,终于败下阵来,他甚至失去了杨坚的庇护。</p>

他做了二件事,引起了杨坚的猜疑。</p>

李德林本身或者并没有错。</p>

真与假,考量的尺度,仅仅存在于杨坚心中,事实本身,似乎并不那么重要。</p>

一是妄加父官案。</p>

李德林的政敌,挖地三尺,揭露出一个秘密,说李德林父亲,在北齐的官职,“终于校书(郎),(李德林)妄称咨议。”</p>

杨坚觉得受到欺骗。</p>

同时,还有一件无辜之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是“罔冒取店”案。</p>

当年杨坚赐给李德林一所宅子,但临时改变主意,赐给了崔谦。</p>

为了补偿,杨坚让李德林自己另外选取一所满意的宅子。</p>

但这块地,出了问题。</p>

宅地上有很多临街店面,可以租赁,这成了李德林的罪证。</p>

“此店收利如食千户,请计日追赃。”</p>

即使李德林拿出证据自证清白,杨坚还是耿耿于怀,他认为李德林对于自己,并不是那么忠心和靠谱。</p>

杨坚虽然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但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比较容易走向极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理念,让他处于一种水至清则无鱼的境地。</p>

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这种思维理念,也容易被熟悉他的人利用。</p>

至少,这二件事情,让杨坚对李德林的感观完全改变。</p>

很难说,这一连串的阴谋或进攻的背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聪明又狡诈的指挥中心。</p>

他们非常熟悉杨坚的弱点,也有能力抓住李德林的缺点,有此智慧,机心,和能量的,以及意愿的,除了高颎集团,当时,已不做第二人想。</p>

杨坚虽然被高颎集团摆了一道,但他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突然之间想通了。</p>

他将调转枪口,直面高颎,向他开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