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人为刀俎我鱼肉,进退有度不强求(1 / 2)

 于翼和李穆家族,是二大世家,他们表面相似,实质却又完全不同。</p>

二个家族都贵盛无比,在杨坚一朝,五品之上者百余人,足可以担得起李半朝,于半朝之美誉。</p>

但他们又完全不同。</p>

李氏一族,因为主心骨李穆太老了,老到连杨坚都已经没有开战的欲望。</p>

这注定了他们一族,不被杨坚视为潜在的对手。</p>

李穆当时已是七十多岁,风烛残年,时日无多,仅仅自保而已。</p>

他也确实死于杨坚立隋之后的第六个年头。</p>

第二个原因,是李穆的族侄李崇以幽州总管之职,率军血战于砂城,全军为国尽忠。</p>

李氏一门,门风忠烈,是杨坚需要大肆宣扬和表扬的功臣和忠臣。</p>

这种标竿一旦树立,就需要一直红旗飘扬。</p>

但最大和最核心的不同,在于李氏一族,在朝中担任的,更多是虚职,虚有美名,并非实权要职,对杨坚构不成威胁。</p>

但于翼一族的情况却大不相同。</p>

他们在军队之中,根基深厚,在中央和地方掌控了可怕的实权,这让任何一个当政者,都如芒刺在背。</p>

让杨坚不安的,还有于翼的出身,那也是敏感和不同凡响。</p>

于翼的父亲曾是北周的太师,于翼本人也还有一个非常敏感的身份,他是北周的实际奠基者周太祖宇文泰的女婿,是根正苗红,具备最高资格和资历的北周朝的外戚。</p>

于翼本人也是北周的核心武臣,几乎参与了北周历次事关国运的大战,威名震天下。</p>

于翼可谓是北周核心权力层的高级统帅。</p>

在杨坚矫诏辅政之时,他任幽州总管,这是北周帝国三大军事强区。</p>

幽州是于翼苦心经营的老巢,历来兵强马壮,况且地处边陲,一旦事出非常,进退皆宜,非常容易为自己谋私利。</p>

于翼一族,很多族人都任职地方总管或刺史,主管一方军政,在朝任上柱国,大将军的也有十余人。</p>

让我们在于仲文的一封为自己和叔父于翼脱罪的奏文中,看看于氏家族在朝野的可怕实力。</p>

当时,他们叔侄以待罪之身,被杨坚关入牢中,于翼向杨坚服软。</p>

在文中,于仲文举出了于氏一族为杨坚任劳任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赤诚之心。</p>

“当群凶问鼎之际……臣第二叔(于)翼先在幽州,……内外安抚,得免罪戾。臣第五叔(于)智……镇绥蜀道。臣兄(于)凯作牧淮南,……臣第三叔(于)义……恭行天讨。自外父叔兄弟,皆当文武重寄。”</p>

于仲文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对杨坚吹牛。</p>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家族。</p>

他们显然是杨坚一朝的实权集团,于氏一族,在朝中也有一个称谓,“贵戚”。</p>

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已成跺跺脚,隋朝政坛都要抖三抖的力量。</p>

树欲静而风不止,居高位之上,月满则亏,是自然之理。</p>

于是,一场政治风波很快降临于家。</p>

于家的核心,于翼被人告发,说当年尉迟迥反叛之时,他有联络尉迟迥的企图和行动。</p>

这是大罪,但杨坚的行动,似乎过于迅速,还没有确认罪证,于翼竟然立即被投入监狱。</p>

一同入狱的,还有于仲文。</p>

这个罪名可能是莫须有。</p>

事实上,于翼是最早一批,向杨坚表示效忠,并且以实际行动支持杨坚的北周重臣。</p>

以结果论,于翼不应该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p>

但这种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可轻可重,可大可小,也可实可虚。</p>

尺度和结果,掌握在杨坚和于翼二个人的手上。</p>

这个案件非常简单,但目的明确。</p>

杨坚需要于翼的服软,也需要于翼的态度。</p>

杨坚心知肚明,于翼也心知肚明。</p>

于翼端坐狱中,仰望不见天日的牢顶,意兴索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