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妥协虽是精要义,该出手时必出手(1 / 2)

 高颎火箭般地官复原职。</p>

杨坚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强硬,让君臣之间,朝堂之上,再次成为风起云涌的角力场。</p>

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于他昔日的同僚们。</p>

杨坚出自原北周的官僚系统,满朝文武,非亲即故,以一种什么标准和心态对待他们,成为杨坚心中的一大隐忧。</p>

以天下一家,独尊皇帝的理念而言,杨坚非常强调君臣上下之别,但这种心态,并不是每一个臣子都能顺利转变。</p>

有一次,杨坚想要巡幸歧州,当时,隋朝初立,王谊对杨坚说过一句贴心话:“陛下初临万国,人情未洽,何用此行?”</p>

王谊是杨坚少年时的同学,也是平定南方司马消难的功臣,同时,他也是杨坚的儿女亲家,他当然有资格说这句话。</p>

杨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说:“吾昔与公位望等齐,(公)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是行也,震威扬武,欲以服公心耳。”</p>

想得到他旧日同僚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这是杨坚心态的真实写照。</p>

因为他在北周时期,只是短时间外放做过几任地方官吏,在长安的朝堂之上,比他资深或是家族势力更大的朝臣,实在是数不胜数。</p>

因而,他必须妥协。</p>

他初期的执政理念只能延续南北朝以来的“共治天下”,以一种集团化分管共治的思想,分享分权分治,来管理这个帝国。</p>

“共治”在当时,既是一种传统,也是现实的政治需要。</p>

当年江左的东晋政权,曾经和王谢二家,共享帝国的权力。</p>

北周以区区二千羸兵弱将立国,更需要与关中本土豪强抱团经营,以军功和家世出身,来分享胜利果实。</p>

但杨坚骨子里从来没有放弃中央集权,更确切点说是“皇帝集权”这个唯一的治国理念。</p>

他对关陇集团中传统贵族采取了六字政策,“高其位,虚其权”。</p>

他重新设计了隋朝的行政体制,采取了三省六部制,这不是他的创举,但是,杨坚让这种制度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千年的典范。</p>

他在掌握实权的六部尚书之上,设立三师三公,这是传统社会中,人臣所能做到的最高级的官职,也是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权力巅峰。</p>

但杨坚创造性地将三师三公设定成,代表荣誉的最高级职位。</p>

荣誉满天下,实权无一文。</p>

杨坚去掉了他们掌握的实际权力。</p>

这种位置,是杨坚专门为几个元老创建和腾挪出来的。</p>

以高位酬勋贵,不掌握实权,大家相安无事,皆大欢喜。</p>

对于那些德高望重,功高震主的大家族或者是核心老臣,比如李穆,于翼和王谊之类,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被杨坚安排到这种最尊崇的职位上去。</p>

君臣相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p>

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笼络的手段,变相上也是共治的一种方式。</p>

杨坚对于名位其实非常看重。</p>

当他等到这群元老自然老死之后,这些尊贵的职位就变成为,空有其职而实无其人。</p>

时间才真正是一把杀人的刀。</p>

杨坚通过这种方式,安全自然地消化掉能威胁自己权力的重臣。</p>

但有些人并不甘心于自然老死,对于这些昔日同僚,杨坚送给他们二个字“诛杀”,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是“毫不留情的诛杀”。</p>

对于那些潜在的、又不愿意配合自己,主动消失的威胁,杨坚心如钢铁,将他们彻底清除。</p>

刘昉如此,梁士彦,宇文忻也是如此。</p>

但是,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那是他力量的本源,他不可能从根基上清除和斩断与他们千丝万缕的联系。</p>

他不可能切断掉自己执政和力量的根源。</p>

这决定了他在政治上,需要做出妥协。</p>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妥协和平衡的艺术,也是技术。</p>

接受高颎的辞呈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技术;但他立即恢复了高颎的职位,这就变成了艺术。</p>

不走常规路,让他的对手无从下手。</p>

他强硬的姿态,宣告要树立全新领导核心,决不退缩的决心。</p>

关陇集团,他们并没有退缩,对于杨坚的挑战,他们欣然接招,他们并不会就此善罢干休。</p>

梁毗的奏疏,只是一道开味的小菜。</p>

杨坚的王朝,不但不能借机惩处梁毗,甚至还需要梁毗的直言和进谏。</p>

若不是打定主意做一个昏君和暴君,谁都不会和言官过不去,否则当世人的唾沫,和后世书生们的记载,足以让一个人在历史上扭曲丑化挣扎如小丑。</p>

可能是光芒万丈,也可能是遗臭万年。</p>

杨坚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震慑朝廷新旧势力的机会。</p>

他将显现出天子之怒。</p>

他将让那些既想保持自己既得利益,又想在新朝中,赢得更多位置,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顽固分子们,体会到凛烈的刺骨的寒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