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治世治事先重文,平衡自古玄妙成(1 / 2)

 牛弘上了一道万世皆闻的奏疏。</p>

他这道奏章,核心在于文化典籍的收集和整理。</p>

牛弘首先讲述了典籍的重要性,“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p>

然后,针对现状,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案。</p>

“典籍屡经丧乱,率多散逸。为国之本,莫此为先。岂可使之流落私家,不归五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p>

历经三百年动荡和分裂,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典籍,已经零落消散殆尽。</p>

如果再不收集整理,中华文明就会面临断层。</p>

文明和文化的认同,才是我们这个族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汉族的文明延续,即使我们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有站起来的可能。</p>

牛弘深知杨坚重武轻文的心理,他收集整理文化典籍,上升到治国和安天下的高度。</p>

正中杨坚一心为政,一意为小家,也为大家庭的心怀。</p>

杨坚本人并无多少学术,他在历史上也只留下一首小小的五言诗来充充门面,加上得位不正,也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病。</p>

但如果能备藏典籍,这是一个大的功德,也是历代帝王必修的功课。</p>

承丧乱之后,更容易做出成绩,自已就可超越前代帝王。</p>

这是开创性的大事,必有万世之名。</p>

于时有实用,于后世有大名。</p>

杨坚立刻同意牛弘的建议,他下了一道诏书,软硬兼施,天威以临,利益可惑。</p>

他正式发文,向全国各地,各级官府和私人征集藏书,这是勒之以威。</p>

同时,他也规定“献书一卷,赉绢一匹。”,这是动之以利。</p>

牛弘充分考虑到藏书者,吝惜和宝贝自己藏书的心理,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规定,他让这次国家藏书的行为,变成“借书”。</p>

有借才有还,如果仅仅是收缴,那就失去了献书的积极性和意义。</p>

国家抄完书后,还会将原版的图书,原物归还藏书方。</p>

这真是内行人做内行事,是爱书者与藏书者之间的君子约定。</p>

这种规定,免去了藏书者的后顾之忧。</p>

对于读书人而言,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一箧。</p>

当时的书籍,来之不易。</p>

每一个字,都需要用手抄写,同时,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藏书者依靠家族的藏书,可以诗书传家,也就是保留了世代做官的工具和可能。</p>

收书,抄书,藏书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最终大成。</p>

虽然后来历经战火之毁,砥柱之沉,但牛弘一策,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薪尽火传,绵延万代,实在是一件有大功于当世,并泽及后代的大功德。</p>

杨坚能如此迅速地,确定和推行各项制度,得益于他新的核心领导层的高效运作。</p>

这一切的功劳,都来自于天才而忠诚的隋初四贵。</p>

他们树立权威之路,却历经曲折和艰难。</p>

杨坚把自己和他们绑在一起,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甚至直接站立于他们前头。</p>

和他们一起,并肩齐心协力,向朝中的传统势力,几经斗争,才得以磨砺而出。</p>

当年杨坚重用苏威之时,就发生过一起典型的战斗。</p>

苏威是官十代,苏家世代高官,以帝王之佐之师之友自居,苏威继承了他父亲苏绰的政治遗产。</p>

苏绰,是北周一朝政治制度和实务的核心和奠基之人。</p>

苏威家学渊源,他也像父亲一样以天下为己任。</p>

隋朝的律令等文字性的规范,基本都是苏威在主持制作和修订。</p>

加上杨坚一朝,基本继承了原北周的官僚体系,因而,苏威在隋朝的官场,成了一种象征和图腾,有着非常特殊的政治地位。</p>

杨坚初用苏威,立刻就将他放在一个高不可攀的地位,一个人身皆五个要职和实职。</p>

这立即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p>

因为一个人占得多了,就会挡住别人的路。</p>

传统的以军功和出身为依凭的关陇贵族集团,察觉到杨坚树立新朝核心的决心和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