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外示尊崇实夺权,潜流暗涌起关陇(1 / 2)

 自古以来,废立太子,就是一件收获巨大,风险也极高的大事。</p>

当时隋朝的太子是杨坚的大儿子杨勇,但他的储位并非完全不可动摇。</p>

杨坚的二儿子,晋王杨广才是真正得到杨坚和独孤皇后欢心的人,阴谋家们第一次在隋朝引发了太子废立之事的讨论。</p>

他们两面双刀,押宝到皇太子杨勇的身上,又向杨广表达忠心。</p>

这是一种挑起竞争,搅浑池水,分散投资的策略。</p>

只要他们挑起事端,这种微妙而敏感的话题,一定会让朝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被带入某种节奏,情势越混乱,就越能获利。</p>

他们播下的这一颗罪恶的种子,要到十多年之后,才真正生根,开花结果,并成为隋朝极盛而衰的转折点。</p>

本质而言,这种首鼠二端的骑墙行为,不过是政治投机,为自己谋私利而已。</p>

但他们这个小集团中,却出现了几个身份微妙的人物。</p>

刘昉等人,不过是以无赖近臣身份得幸于北周天元皇帝,在朝野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根基。</p>

但参与谋乱的另外几个人,却都是出自于关陇贵族集团,其中李询是太师李穆的亲侄子,而元谐是北魏的累世贵胄,又是杨坚少时的同学,更是最早一批向杨坚表示忠心的的元老级人物。</p>

当年杨坚阴有篡立之志,元谐便曾推心置腹地对杨坚说过:“公无党援,譬如水间一堵墙,大危矣。公其勉之。”</p>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话,但于杨坚而言,却足以收获一份忠诚和自信。</p>

杨坚禅让之后,曾经不无得意地对元谐笑着说:“水间墙竟何如也”</p>

他们二人有足够的级别和身份,他们虽然并不想推翻杨坚的统治,但他们足以代表了旧时贵族的某种不满和抵触情绪。</p>

传统贵族们,怀念北周武帝时代那种共创大业,共享大权的黄金时代。</p>

现在,他们对于要集权,要集中,要集约的体制,要独尊杨坚一姓的制度和风气,心生抵触。</p>

他们的反对和反击是有限和充满试探性的,他们并没有直接反对杨坚本身,转而反对实施这种制度的新的领导核心高颎,以表达自己的不满。</p>

这是关陇集团和杨坚第一次的较量。</p>

太子之争,表明了朝野的关陇集团具备搅乱局势,浑水摸鱼的能力,但那是一种长期的隐性压力,他们跨出攻击的第一步,是尖锐而急切的。</p>

杨坚敏锐地嗅到了这种危机,高颎也立即感受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直接压力,他立即递上了一纸辞呈,请求将自己的位置让给苏威。</p>

苏威虽然没有尺寸之功,但他是关陇集团中根正苗红的一员。</p>

杨坚对于刘昉等人的谋乱采取了怀柔的政策。</p>

他知道,他的真正对手不是明面上的刘昉,而是其背后影影绰绰的关陇贵族武将集团。</p>

杨坚在查清楚这个小集团的活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表现出少有的宽宏大量。</p>

“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安抚了所有参与人员。</p>

他甚至没有杀戮一个人,哪怕是找出一个替罪羊。</p>

相反,他为了安抚李穆,并消除他的戒意,特地下了一道圣旨,大加褒赞李穆的不世功勋和为国为民之高风亮节,然后才谈及他真实的目的。</p>

“自今以后,虽有罪愆,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p>

这实际上是对关陇旧贵族的妥协,这也是明面上的态度,以安抚李穆,还有和他同一心思的武将们。</p>

为了进一步笼络关陇贵族,在高颎的辞呈递上来后,对于这个自己的家臣,还有自己亲自选定的代言人的辞职,他立即给予批准,这更是一种明显的示弱。</p>

当然,高颎的位置不能让苏威兼领。</p>

一是苏威本身已身兼五职,更重要的是,杨坚需要找到一个更加中立的人物,一个更为关陇贵族集团和皇权所认可的传统人物,来接替高颎的位置。</p>

杨坚深深地知道,虽然他自己本身也属于这个集团,但和关陇贵族中武将集团的摊牌,还远未到时候。</p>

杨坚需要忍,也需要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