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国士无双唯高颎,再学霸王强渡河(1 / 2)

 李德林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杨坚恍然大悟,他有些后怕地说:“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p>

虽然此次没反,但杨坚的担心,并非多余。</p>

宇文忻,梁士彦,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准备谋反,也差点给杨坚带来巨大的危险。</p>

东征军团的观望,很快将被打破。</p>

因为杨坚一朝的最耀眼的政治巨星,将正式登上他的舞台。</p>

长安城,天台宫,杨坚对这一件事情颇费思量。</p>

谁才是合适的监军使者?</p>

这个任务非常烫手,并且有巨大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替罪羊,而身死族灭。</p>

当此紧要关头,这个人,就是自己在沁水前线的全权代表,只能指派既忠心又有威望的心腹。</p>

杨坚转头,看了下自己周围最核心的大臣们。</p>

他的目光望向崔仲方,崔仲方赶忙推辞,说自己的老父亲在尉迟迥的地盘,需要避嫌,自己不方便担任此职。</p>

杨坚又看向刘昉,刘昉立即说自己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只是一个文职人员,威望不够,监军达不到效果。</p>

杨坚无奈,只好扭头转向了郑译,郑译也立马推辞,说自己的老母亲年老体弱,需要自己照顾,父母在,不远游,自己不能远行。</p>

杨坚大感失望,国难当头,用人之际,难道偌大的朝廷,就没有为我杨坚赴汤蹈火的忠臣?</p>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历史做出了精彩的选择。</p>

一个人,坚定地走出朝班,主动向杨坚请命。</p>

杨坚望去,是高熲。</p>

这才是他曾寄予厚望的独孤,高熲挺身而出的这一刻,杨坚会铭记得很多年,他的勇气和忠贞,也会让杨坚感动无数载。</p>

直到和高熲出现决裂而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杨坚依然对高熲心存几许温情。</p>

也许,杨坚心中依然想起那个自告奋勇,不计成败的国士。</p>

军情十万紧急,奉国不顾家。</p>

高熲接受了命令,没有片刻迟疑和耽误,立马出发。</p>

他甚至都没有和他的母亲辞别,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和这次监军紧密相连。</p>

是龙是蛇,搏一把了。</p>

高熲马不停蹄地赶到沁水前线。</p>

这时军队中的心态,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p>

因为,有二个人,比高熲早一步,来到了沁水前线。</p>

他们带来了二个消息,在军队中引起了连锁反应。</p>

其中一个叫于仲文,来自于幽州总管于翼的家族。</p>

于仲文是北周太师于谨之孙,于翼的侄子,他得到于翼的授意,代表于氏一族,明确表示支持杨坚的上位。</p>

幽州雄据帝国的东北,在和边境的習,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战斗中,磨练出强悍的战斗力。</p>

他的辖地又和尉迟迥的地盘相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仅次于晋阳李穆。</p>

如果于翼倒向尉迟迥,河北山东之地就可以连成一片,并且尉迟迥可以打通突厥的通道。</p>

如果能依托突厥的直接支持,那将成长为比独立的北齐更可怕的存在。</p>

于翼也是北周元老重臣,他和李穆,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选择。</p>

他也是第一时间,将尉迟迥的使者和书信,全部送往长安的杨坚,他代表于氏家族,选择效忠杨坚。</p>

杨坚完成了对尉迟迥的战略压制,胜利女神已向杨坚微笑,但沁水前线的局面依然扑朔迷离。</p>

尉迟迥失去了李穆和于翼的支持,已足够致命,他更不该得罪于仲文。</p>

于仲文和尉迟迥已成为不死不休的对头。</p>

尉迟迥起兵之时,于仲文坚决不投降,以孤城拼死抗争。</p>

但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在尉迟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下,于仲文势单力薄,最终只能选择弃城逃跑。</p>

他率领六十来个亲卫突围而出,一路且战且行。</p>

这是一段艰苦而血腥的旅程,逃归长安时,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p>

作为惩罚,尉迟迥杀死了于仲文留在山东作人质的三子一女。</p>

这是死结,也是死仇。</p>

但对杨坚来说,这是个宝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