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黄河上(2 / 2)

九州旗 祁陌魉 0 字 4个月前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NMG河套河段,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p>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p>

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p>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p>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QH省XHSLZ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达柏海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p>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p>

清康熙四十三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是黄河的“本源”。</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