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粉红炸弹’(1 / 2)

贫农大魔师 秋味 0 字 11个月前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对了,小叔你没有受影响吧!”姚修远担心地问道,“地方上可是乱哄哄的。”

“我能受什么影响,都是忙着向上爬,谁会来争一个大队队长的位置。”姚长海摆摆手笑道。

“老爹,您忘了您还兼着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头衔呢!您不稀罕有人稀罕的紧。”妮儿提醒道。

“谁稀罕,谁拿走。”姚长海摇头道,“我没红明70年代的年饭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

具体涉及到姚湾村,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祭祀、胜利腰鼓打起来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也忙碌了起来。

姚奶奶和姚爷爷在腊月二十就回来了,姚家自是一番热闹,年三十姚爷爷带着儿孙们光明正大的上坟,祭祖,他老人家对着牌位絮叨了半宿。

心里那个敞亮,乐呵……

过年期间由大队组建的社火队,从祠堂走出,社火队一百多人都是大队的壮小伙,踩着整齐的鼓点,和着轰鸣的礼炮声。在村里转上一圈,来到了打麦场,锣鼓队、太平鼓队、舞龙队、戏曲队、狮子队等轮番上阵表演,热情洋溢的演出掩盖了冬日的寒冷。其中,舞龙表演格外吸引观众的眼球,黑夜中一条满身晶莹的巨龙,时而翻腾,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挺立,时而吐珠摇尾,不时搏得了相亲们的阵阵掌声。

村里热闹,这县里也不差,正月十五闹元宵,县里把个个大队的社火队集中到了县里,在县里最宽敞的街道上走上一圈,此次社火表演,将欢乐喜庆的气氛送到了全县每户人家中,让大家在喜庆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全县得人好像都沸腾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打倒“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代表着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终于复归了。从70年代春节气氛的演进对比中,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此――有了安全、自由、温暖、热闹、团圆感觉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姚湾村沉寂多年的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也回来了,好像是为了弥补这十年来的‘黑暗’。

正月十五的晚上天一黑,人们就把灯点燃,整个村子恍如银河,星星点点。每种灯都要送到一定的位置上。比如斗灯放于祖坟坟顶,鱼灯用水瓢托着放在水缸内,狗灯放在大门口,猪灯放在猪圈墙头,牛灯、马灯放在牛棚、马棚,鸡灯则由人端着照墙角、旮旯,免得毒虫、蝎子伤人。

在民间,送灯的习俗主要是祭祖、消病除灾、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平安。

※*※

“怎么样?亲家没有为难你吧!”大娘见叶帼英回娘家回来后,瞅了个机会拉着姚清远进了自己的西厢房。

“没有!您就别担心了。”姚清远笑道,“我们孩子都生了仨了,岳父、岳母早就歇了这心思了。”

姚清远积极,加上姚家的孩子又争气,所以就跟岳家关系就缓和了。这每年过年大年初二姚清远一家子就回娘家住上几天。

“这不是运动结束了,他们算是彻底抖起来了,俺这不是怕再来一回吗?”大娘心有余悸道。

“娘相处了这么多年了,心就是石头做的也让我和帼英给捂热了。”姚清远笑道,“我本来也担心来着,结果还跟以前一样,拿我当女婿看,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每人十块和大哥家的孩子一样。没有鄙夷、没有看不起……娘您可以安生的睡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