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辟召长史(2 / 2)

汉末卫公子 夏门 3755 字 2019-09-17

史!”

“想必卫公也不想再独居河东一隅吧?却不知卫公意下如何?”末了,那文士忽而躬身对着卫父行了一礼,高声道。

这话说得有够赤裸裸了。便是卫父在旁一直默然无语,却也身体微微一抖,半晌,看了卫宁一眼,又回复平静模样,淡然道,“我儿如今年长,这卫家家主迟早便是宁儿做主!”

很显然,这摆明了就是让自己拿主意,卫宁闻言,心里苦笑不已,“这就算是开始考验我地判断能力了么?怎么能拿这么大的事情来让我处理!老爹啊,你什么时候这么大胆了?”

卫宁分别看了那文士和自家老爹一眼,又埋下头来,习惯性的便伸手向腰间葫芦探去,却想起有外人来,不便如此肆意妄为,就放下心里那点心思,转而伸出手指放到齿间,眉头紧锁。

那杨姓文士好似没有半点焦急,依旧笑吟吟地看着卫宁,只等他的答复。

对于他们弘农杨氏来说,河东卫家的名头虽然响亮,尤其最近出了卫宁这样一个风头正劲的人物,但对于他们这个家族来说,依旧不算什么。

作为一个世家,有什么东西比让他们跻身中央权利顶层还要有吸引力呢?他不急,在他看来,不管是卫宁,还是卫父定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可前提,卫家必然要紧紧跟随杨氏的脚步,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但事实上,他自以为卫宁在为承担风险而仔细斟酌,却不知道,此刻卫宁脑海中根本没有对他所说之意的半点踌躇,反倒是另外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如果进京的话,帮助何进铲除张让等人?能否趁着这六年时间彻底的击垮董卓使得他无法拥有实力进军洛阳?又或者……”

从那中年文士的话中,卫宁已经明白他们的意思。黄巾平定,皇甫嵩,朱隽等老臣保卫大汉疆土功劳盖世,而宦官又因为出了封谞之事,一直饱受大臣攻軒,实力极度削弱,加上董卓为首的豪强也因为广宗兵败,而也只能偃旗息鼓。这两方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打破现在窘境。

西北羌叛乱正是他们的借口,一方面董卓打退韩遂,北宫伯玉的进攻,但因为他小动作,故意深入敌后,而败退回军,使得这场叛乱始终无法扑灭。借着这个机会,前次作为风头最劲的杨奉,自然便成了这些人下手的目标。作为朝臣的代表,又有大胜的名头,若将他放到台前,内有宦官作梗,外有董卓等豪强联手,杨奉倘若大败,必然让朝臣一党自乱阵脚。

卫宁前段时间闯下的智谋之士名头,却在这时候被那些朝堂大臣盯上,作为汉灵帝转移豪强目标的第一人,隐隐然身为地方士族的代表。

这一次,倘若他应征入京,自然,矛盾又将再度转移到他的身上。无论是杨奉出征,有他参谋,还是在京师参政,必然阴谋不少。

卫宁这该是作为一个代替品来出现。同样,卫宁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他们或许是想反借这一次机会,彻底解决西北豪强林立的局面!

风险永远都与收获结伴。

倘若入京争斗,成功,卫家则正式跻身中央权利,又可以趁着后来天下大乱的殷始,解决根本问题,不谈大汉现在摇摇欲坠,倘若卫宁加把气力,或许还可以多挺上一段时间。而失败,不提这些政客心狠手辣,关键时刻,必定会放弃于他。毕竟他只是一个被迫当作跳上台前的挡箭牌而已。

河东卫家,曾经的丞相后裔,在东汉时候,一代祖先大多都是外任官职,远离中央权利太久,卫宁知道,这是他父亲多年来的心愿。

看了卫父一眼,卫宁心里一沉,“大汉,已经是棵枯树,逢春无望!士族,也该进入沉寂之时,军阀当道,何必再趟这口浑水?”

“小子才疏学浅!还望先生谢过大将军美意!”卫宁低下头来,恭声回道。

那中年文士微微一愣,看着卫宁,倒是卫父蓦然抚掌大笑道,“杨先生!我儿三月便要举冠礼,行婚事,此乃大事,如何还能四处奔波?”

“父亲……”卫宁心里咯噔一跳,倒忘记这了这事,苦笑的看了自家老父一眼,但看他神色满意,似乎早就有了定论。

“先生,宁有一言,愿与杨先生谈,而非与大将军僚属语!不知先生欲听否?”不理会卫父那放声笑容,卫宁忽而脸色再是一沉,低声便对你中年文士肃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