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十五年(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常言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历史长河之中,总有相似的地方存在。君不见,当年前朝末年,与当今大夏神朝末年的战国时代的情况,是如此的相似吗?

大汉,终究是大夏的正统传承,夏正平也毕竟是大夏神朝的正宗传承。当夏正平登基称帝,敬天告地,振臂一呼发动北伐的时候,所过之处,正如当年何士元所说的那般,百姓们箪食壶浆,士子才人尽皆拥护。

这其中,无论是《汉律》还是科举,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为他们所接受。甚至是,曾经反对这些的人,都愿意成为大汉的一份子。

他们这样做,一切都只是因为,大夏神朝曾经的辉煌,早已经烙印在了他们心中。他们相信,夏正平作为大夏神朝的余脉,最后必然能够将他们带回那个辉煌年代。

一时之间,尽管夏正平攻伐下了齐鲁之地,占据了申朝的旧地,灭了楚国,然而却并没有引来民众的反抗。反而是,那些民众无一不是兴高采烈,极为欢迎夏正平的到来。

如今,摆在夏正平面前的,便是荆襄九郡,以及周边的各国。北伐中原,定鼎天下的路,已经走了一半。

大统二年五月,所占据的国土,一切都被夏正平安定了下来,他决定将大汉的国都,迁往济州城。如今的济州,虽然差点被战火焚毁,但是在数个月的努力之下,已经恢复到了原来的样貌。

此时,大汉的十万水师,已经集结在这里,随时可能发动另外一场进攻。但是,现在他们的任务,便是进行一段防守。因为,此时此刻的北边,燕王、新罗王朝,对这里已经是虎视眈眈了。

或者说,在夏正平派军征伐济州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想法,趁夏正平没有立足安稳,想要搅一下这趟浑水了。然而,他们想错了。这一时间段,夏正平不仅仅是迁都于济州,而且还带来了数十万的兵马,他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济州虽然被夏正平占据,但是这里已经成为北上的前线了。实际上,夏正平要迁都到济州,在蜀郡的时候,是有许多人反对的。其中之一,便是因为济州是北上的前线。然而,夏正平力排众议,在任命各州各郡的治政官员之后,便是带着自己的两位妃子,随同大军,迁都去往了济州。

在夏正平看来,他这实际上不叫迁都,而叫还都。要知道,他本就是大夏神朝的最后一个皇子,也是大夏神朝灵帝遗诏之中指定的大夏继承人,如此算来的话,当年无论是永昌郡,还是巴郡,亦或者是蜀州的蜀郡,都不算是国都。他现在回到了济州,就意味着继承大夏的大汉,将代替大夏,还都于济州,重新确立起对天下的统治。

为了决定将来的走向,也为了决定以后的统治,该怎样进行。夏正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毕竟现在大汉的天下,不是一个郡城,也不是一个州府,而是一些州府,再往后就是大夏神朝曾经的天下了。甚至是,他还会开疆拓土,吞并西域北疆的异民族,更有甚者,可能是渡海击贼,消灭海上的威胁。

因此,夏正平决定召集一些州郡官员,以及自己身边重要的谋士,进行一场商议。时间正好是大统二年的六月份,此时的荆襄九郡边境上,一场场生死惨烈的大战,正在展开。雍王的军队,也投入了战场。

“列位臣工,你们进入政事堂的这一刻起,我大汉对荆襄九郡的周王,已经发动了攻击。”这是夏正平说的第一句话,显然是为了要给诸位臣工,打上一个预防针,“自今日起,你们的心里,将只能有大汉。”

“臣等明白!”金銮殿之中,众臣自然明白,夏正平的这一番意思。

如今的夏正平,对于官员的治理,可以说是雷霆手段,革除了大夏神朝的诸多弊端。首先第一点的,那便是地方官员的治理。

大夏神朝的时候,地方官吏,是可以自己招募兵马的。现在不同了,夏正平已经不允许地方进行招兵买马了,所有有关于军队的一些事情,全部由中央的机构,进行处理。

而对于有功之臣,设立了爵位,后代可以继承爵位,但是担当爵位的人,是没有封地的,只是一食邑作为奖励。

当时,有很多人是主张分封制的,但是夏正平拒绝了这个建议。在他看来,分封制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卧榻之侧,有人酣睡。他更是用大夏神朝的例子,来警告过一些臣工,分封制在大汉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至于中央的一些机构,夏正平仿照前世的一些朝代制度,建立起了中央集权,也就是说,现在臣子们的一切事情,都得听从夏正平的决断。但是呢,这种中央集权,又不是专断独行,夏正平可以说是大开言官之路,让有能耐的人,去担任言官,从而参与国政。

“今日,将诸位召集到这金銮殿之中,倒是想说说心里话了。”夏正平的声音很随和,“朕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虽然服从于我,但是内心的想法,朕难以知晓。”

“不过,朕并不想纠结这些事情,因为眼下有比这更为重要的。”

夏正平说着话,眼神却是看向了金銮殿的何士元,如今的何士元,身居尚书左仆射之位,可以说是位居人臣。他的眼神之中的意思,自然是要让何士元来说说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