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推波助澜(2 / 2)

霸蜀 庄不周 4769 字 2019-09-15

魏霸愣了一下,脱口而出:“管仲,乐毅。”

向朗诡异的笑着:“还有呢?”

魏霸真的茫然了,这个问题,他真的不知道。

“子玉,有时间读点诗吧,比如丞相的梁甫吟,就非常不错。”向朗说完,抬手挡住了魏霸:“好了,不用送了,就此留步是”

魏霸坚持把向朗送到营门口,依依惜别。等向朗走远了,他站在营门口,半晌没有动。作为诸葛亮的粉丝,他当然知道《梁甫吟》,《梁甫吟》里提到了管仲、乐毅之外的另一个贤臣:晏子。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二桃杀三士。这是以智慧胜勇力的著名典故,但向朗说的显然不是这个,因为要论这种权谋,他刚才已经表现得够深了。

他刚刚建议向朗发动荆襄系的力量和来敏等人打擂台,请求诸葛亮从轻发落马谡,便是连消带打的权谋。向朗想让他去求诸葛亮,他转过来却要求向朗先发动荆襄系表明态度,逼着荆襄系为马谡抱成一团,向诸葛亮施加压力。如果诸葛亮同意了,他当然有建议之功,如果诸葛亮坚持己见,不接受荆襄系的集体请愿,那荆襄系对诸葛亮自然会有所保留,等他再出面,胜了,自然有功,荆襄系会见识到他的手段和能力,失败了,也没人会说他不尽力,只会更加疏远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来说,不放马谡,就不是不给魏霸一个人面子的问题,而是要面对整个荆襄系。他的压力会大增。他可以失去一两个荆襄人的青睐,却不能冒着得罪整个荆襄系的危险。

魏霸这是将事态扩大化,既让自己融入荆襄系的阵营,又逼着诸葛亮在荆襄系和非荆襄系之间选择一个。不管怎么说,他都能占到便宜。

你不是说之前你们之所以不支援魏家,是因为我老爹是匹独狼,不知道团结吗?那好,现在我就要求和你们抱成团。你不是要救马谡吗?那就一起救,不能让我一个人冲在前面,你们躲在旁边看戏。要上一起上,这才叫团结嘛。

向朗活了六十多年,又是有名的能吏,当然不会不懂这里的诀窍。所以他咬住了魏霸,如果不成功,魏霸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袖手旁观。

魏霸给他出了个难题,他转手又给魏霸出了一道考题。

没错,这是考题,考验的是魏霸有没有那种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敏感。要想在官场上争权夺利,就要有这样的本领,没有人会把话说得那么明显,任何事,也不会那么直白。如果不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那他就不配在官场上混下去,更谈不上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争斗。

魏霸如果能解开这道题,那么这就是向朗对他的一个点拨,他将会从中获益,并且有资格成为荆襄系中的一员,参与这场权力的游戏。如果魏霸解不开这道题,那也不能怪人,只能说你天生没有这种资质,还是老老实实的做打手吧。

打手嘛,就是田开强,古治子那样的武夫,只能被人玩,不能参与玩人。

这是一场智力游戏,仅仅有武力是不够资格参加的。吕布、关羽都是绝世猛将,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游戏中都败下阵来,输得一败涂地。

魏霸反复吟诵着《梁甫吟》,却想不透晏子身上有什么可以值得他效仿的事迹。他对晏子的了解局限于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以及出使人国走城门,出使狗国爬狗洞,另外就是这个二桃杀三士,可这三个事迹,似乎找不到太多的微言大义。

向朗真是老而弥辣,平时看起来不声不响,一出手就大有深意啊。

向朗的确是一出手就大有深意。

得到了魏霸的允诺之后,向朗立刻召集胡济、廖化等荆襄系的人才,直截了当的表明了他要救马谡,不能让马谡因为政治斗争而死的替罪羊,他亲自起草了一份请愿书,然后让这些人签名。

向朗的年资、身份摆在那里,在座的荆襄人没有一个敢和他较量,更不敢冒着被乡人鄙视的危险拒绝签名,更何况他们也清楚马谡罪不至死,如果就这么死了,绝对是荆襄系的一大损失。诸葛亮以法治国,可是法不责众,既然有向朗牵头,他们当然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退缩。

于是,一份请愿书完成了,魏霸看过之后,也在上面签了名。他的年龄最小,身份也不够高,只能敬陪末位。不过,能在这份请愿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便是一个胜利。

不管有多少水份,他现在也是荆襄系的一员了。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仅有开端是不够的,仅仅是其中一员也是不够的,魏霸像一只潜伏的猛虎,等待着更好的机会,在荆襄系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