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梁祝》(2 / 2)

宗师巨星 赫墨 0 字 2022-11-13

宗师点头说道:“没错,是四种乐器。我认为,既然是民歌,那么就应该用咱们大华独有的民乐乐器来演奏,才能配得上民乐的称号。所以在创作之初,我就打算用二胡做主乐器,然后古筝、竹笛和琵琶进行合奏。嗯,再说的确切一点,这曲子应该可以算是民乐中的二胡协奏曲。”

几位老人都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们都是专家,自然看得出来这曲子用二胡演奏时最为合适的。

张挺张老问道:“小宗,你这曲子应该是在江州南部某些地区流行的一些民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吧?”

“是的,其实去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去过一趟江州的金陵,我有一位同学家就是金陵的。在金陵的那几天,我们几个曾经去金陵附近去游玩,在一个小镇上,我就听过一个老艺人用二胡在弹奏一当地的小曲,我当时觉得挺好听的,就听完了整曲子。”

顿了顿,宗师继续说道:“这小曲儿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非常的切合,我曾经试图将这小曲儿改编成为一交响曲来着,可惜却始终没有什么眉目。我可不想将这名一好听的小曲儿改编成为一个四不像。可是今天在这里,我的灵感忽然来了,于是就以那小曲儿为基础,创作出了这么一曲子。我本人是比较满意的。”

钱老在一旁呵呵笑道:“小宗啊,这曲子何止是光你一个人满意,我们几个老家伙看了也都非常满意!”

吴老说道:“没错,小宗不仅给我们创作了一经典的民乐,最关键的是,他的这种掘并整理民间乐曲的行为,可是为我国的民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宗师谦虚的说道:“吴老您过奖了,这些活儿我觉得是要是咱们大华的音乐人,都有责任来做。我只不过是稍微注意了一下而已。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疏忽了,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那么很多经典都会被我们掘出来。”

吴老鼓掌笑道:“小宗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诸位同仁,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可不小啊,堂堂大华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国内民族上百个,其中有多少民族的精粹都藏于民间?我们这才掘出来多少?正如小宗刚才所说的那样,很多经典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因为粗心而疏漏了。”

钱老也叹气说道:“是啊,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古老的民族精华啊,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其实有很多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精粹啊。”

宗师说道:“钱老说的很对,同样是在去年我去金陵的时候,曾经听过说书人说过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咱们大华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那位说书人在说书的过程中,曾经哼唱了一段小曲儿,我感觉非常好,回来之后曾经思考了很长时间,现在稍微有点感觉了,我想在这里把这曲子写出来,请各位大家斧正一下。”

“好!”吴老非常肯定的说道,然后他又看着四周的这些老伙计们说道:“小宗现在还算不上咱们民乐界的人,可是小宗竟然也有这份心,这真是让我们这群老家伙感到难堪啊!所以,我们这帮老家伙以后可要多努力喽,否则要是让人家小宗把咱们盖过去,你说咱们这群老家伙的脸皮往哪儿放啊!”

几个老专家都是笑呵呵的点头称是。

宗师拿过了纸和笔,略一沉吟,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梁山伯和祝英台》。

ps:稍微说一下更新吧。孩子昨天刚出院,小墨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呢,结果忽然现竟然已经到了年底了。因为孩子的病,家里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呢,公司也积攒了一大堆事物,小墨差点抓狂

因此,这几天就保底更新了,小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还请各位大大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