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名震天下(2 / 2)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4988 字 2019-10-04

若是他慢上一步,必定也会落得如此下场,李仵顿时大怒,带着身边数十个李家地子侄,喝道:“兄弟们,咱们杀上城去。”

李岩的人马发现城墙上还在抵抗,已抢先一步攻下了城头,官兵们来不及再发射床弩,只能操起兵器和义军战了起来,双方在城墙上杀得难解难分,没有床弩的阻击,后面的义军涌进来越来越多。

那名千户眼看已无力挽回,长叹了一声,扔下了兵器,喝令手下投降。众人见大事已去,也丢下了兵器,任由义军上来将自己看住。

李仵赶了上来,一把揪住那名千户地衣领道:“好小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想投降就没事么,我偏要杀你。”说完刀已架在那名千户的脖子上。

旁边的官兵大惊,不顾身边义军的刀指着自己,一起跪下替那名千户求情,李仵喝道:“看不出你还能受到官兵的拥戴,刚才为什么要用床弩射杀我的人马。”

那千户昂着头:“我是官军,你们是流寇,官军杀流寇还需要什么理由,只是命令是我下的,他们只是执行而已,还望你能放过他们。”

李仵大怒:“你那现在又为何要投降?”

“刚才是刚才,若还有一线希望挽回,张某自然要替朝庭尽忠,只是现在已无能为力,再战下去只是多死伤而矣,我自然不能让手下白白牺牲口”

“我若不放过他们,你又能耐我如何?”

张千户道:“我们已投降,你有何不满可以冲我来,若敢动我部下,我死后化为厉鬼也必不饶你。”

李仵哈哈一笑:“活人我都不怕,还怕什么厉鬼么。”有心放过此人,面上却下不来。

李岩的声音传了过来:“二弟,放了这位千户,他说得不错,对于投降之人我们不能滥杀。”

李仵才乘机下台:“算你运气好,碰到了我大哥。”

李岩将那名千户扶住,道:“你一个小小的千户,在主将被擒之下,还能带兵反抗,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请问一下尊姓大名。”

张千户纳纳的道:“不敢,鄙姓张,贱名一个雷字,你可是李公子?”

李岩笑道:“正是李某。”

张雷道:“久闻李公子仁义,不但每年减免家中佃户的钱粮,还多次拿出家中仅有的粮食救济灾民,今日有一事相求,还望李公子应充。

“不妨道来。”

张雷道:“今日李公子攻城,张某职责所在,下令士兵放了床弩,让贵部多人损伤,张某自知罪责难逃,只是张某的部下并无过罪,还望李公子能够宽洪大量,饶他们一条性命。”

李岩道:“千户大人放心,只要你们真心归降,不但他们没事,你也可继续带兵,如何?”

张雷一愣,拜下道:“多谢李公子,如此,张某这条命就卖给李公子了。”

归德府的文武长官一同被擒,城门已破,城中虽然还有二千余名官兵,除了张雷再也没有一点象样的抵抗,官军纷纷投降,不到二个时辰,城内已无人反抗。

天亮之后,义军已彻底攻占了归德府,城内的居民听到喊杀声,夜里都将房门紧闭,此时听到门外一队队的义军在巡逻,却没有一人进入百姓家中,这才放心了下来,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好奇的看着传得沸沸扬扬的李公子所带的兵马。

李岩在白天才能仔细的打量这座大城,唐代雕阳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六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高六米,顶阔六米,址阔九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蛭泽门。门上皆有城门楼,四门之外皆有瓮城,每瓮城各一座扭头门。

归德府的城墙远比唐时城墙要坚固得多,虽然城内的守军肯定不如张巡的兵马,可是义军比当时的叛军尹子奇也要弱得多,若是真要靠硬攻,归德府没有十天半月肯定拿不下来,李岩不由庆幸守军的麻痹大意。

几天之后,整个归德府安静了下来,义军除了对本城中的豪门大户抄家外,对普通的居民秋毫无犯,还开始分发给一些饥民粮食,归德府由于处在黄河下游,可以取得黄河水来浇灌耕地,虽然也旱过一段时间,但受灾不重,百姓家中多有余粮,并不太需要救济。

归德是个大府,城中足有十几万人,里面的壕绅大户足有上千,义军将那些大户抄家后,获得的金银,粮草堆积如山,义军一举解决了粮草军需问题。

归德府下还有七八个县城,其他各县听到归德府被义军攻下后,官员纷纷逃亡,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归德下面的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县城。

李仙风听到李岩和红娘子攻下了归德,一时之间进退两难,若是进,五千官兵实在不足攻下归德这样的大府,若是退,失地之名难逃,思前想后,还是自已的性命要紧,只要自己手中有兵,朝庭也不会重责,又退回了开封。

果然,朝庭得知李仙风不战而退,只是勒令李仙风进兵,剿灭这股乱匪,至于处罚,提也没有提,李仙风越发笃定,只是派出兵马虚应故事,事实上,官军连杞县都不敢过。

李岩和红娘子有了充足的粮饷后,开始招兵买马,附近的饥民听到李公子仁义,纷纷举家来投,李岩和红娘子选出精壮加入队伍,很快便发展到三万人,有了三万人马,李岩开始以归德为中心,四处扩张,一月的时间,拿下了淮阳,太康,郸城,周口等地,声势一下子超来了张妙九,白九儿等人,李公子之名,在河南一下子家谕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