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皇陵事件(2 / 2)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4829 字 2019-10-04

凤阳留守朱国相,指挥袁瑞征,吕承荫听到义军率大军前来凤阳,大吃一惊,他们手中只有三千余官兵,他们只得拼命向负责凤阳守卫的漕运总督杨一鹏求救,杨一鹏的驻地远在淮安,远水一时解不了近渴,守城还得靠他们自己,要命的是凤阳城因为是太祖发家之地,为了不破坏风水,凤阳没有城墙,让三千士兵在没有城墙的地方敌十万人,义军淹也要把他们淹死。

朱国相、袁瑞征、吕承荫三人商议该如何迎敌,吕承荫提议全军撤进皇陵抵抗,凤阳本身较小,而且不富,贼军的目的恐怕也是凤阳的皇陵。

皇陵位于城西南7公里处,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

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

若官兵能退入第二道城墙防守,或许能撑到援兵到来之际,但朱国相和袁瑞征却反对,朝庭有令,擅入皇陵者死,二人生怕以后就是挡住了义军,也会被朝庭问罪,只进入外围城墙还有借口,若进入内城,非死不可,恐怕还要连累家人。

吕承荫无法,弃了凤阳,和众人先进入第一道城垣,若守不住,再进入第二道城,,高迎祥率众赶到凤阳,果然直奔皇陵而去,三千兵丁分布在一万四千米的土墙上,每隔近五米才有一人,如何能守。虽然官兵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根本来不及退入第二道城就已全军覆灭。

义军消灭官兵后,都被凤阳皇陵的气派震憾住了,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五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五十多米,南北宽三十五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二百多米、宽六米多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三十二对石像。

高迎祥等人就如土包子进城,看得啧啧称奇,不亏是皇陵,建得比一座城池还要好多了,赫摇旗粗声粗气的道:“天王,朱家的子孙就知道骄奢淫逸,全是从他们祖上传来的,一座死人墓修成这样,不如一把火烧了。”

高迎祥点了点头,众人都是穷人出身,对官府本就没有好感,见了如此精美的陵园,想起自已以前的窘迫的生活,心中自然充满忌妒,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放火烧了最好。

有心急的人马上就要点火,牛金星连忙拦住,指了指地下道:“天王,下面的皇陵还没有挖,现在可不能放火。”

高迎祥恍然,马上命令众人挖开寝陵,果然得到金银珠宝无数,取出各种财宝后,义军把寝陵中的尸骨也抛了出来,和官兵的尸体混在一起,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崇祯后来就是想找到祖宗的尸体重新造坟也不成了。

十数天后,官兵增援部队才到达,义军早已从容而去。

消息传到北京,朝庭一片哗然,崇祯掩面而泣,自道无颜见祖宗,众臣都惶恐不安,这突然而来的恶耗打乱了原来的所有安排,崇祯命令暂停经筵,自己换上黑色的袍服,从乾清宫搬到偏殿,以示哀痛和对自己的惩罚。

根据传统观念,国家有大变,天子德行有亏,是要负主要责任,明朝天下大乱,多年不靖,祖陵又被捣毁,天子应当下罪已诏,崇祯倒毫不含糊,罪已诏马上就拟定好了,但下诏之前,大臣的责任也不能不惩。

凤阳巡抚杨一鹏被捉拿下狱,不久斩于西市,守陵太监杨泽被逮后自杀身亡,凤阳巡按御吏吴振缨远戍边卫,朝庭对闯军的攻势也被叫停,崇祯严令曹文诏先剿灭高迎祥等流寇,与闯军暂时议和。

李鸿基当然乐得暂时休整,同意的朝庭和议,双方暂时互不侵犯,李鸿基还提出双方通商,朝庭不得限制物质进入闯军境内的要求,这于这一点朝庭却不同意,朝庭自许天朝上国,所需物品应有尽有,朝庭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贸易战,对蒙古和后金莫不如此,经常因为对方的不恭,关停双方的互市,又惹来的对方的抢劫,被迫开市,这一招朝庭玩了数百年,虽然效果不显,朝庭却经常做,如此才能显示朝庭的富有和气派,开市只是对蒙古和后金的恩惠。

如今闯军为叛贼,朝庭万没有和对方交易的道理,否则就会把闯军的地位和原先的番邦等同,朝庭死咬不放,不肯松口。

随着朝庭对闯军的围团,闯军境内各种日用品渐渐稀少起来,许多来自江南的物品不是价格大涨,就是根本没货,闯军此次缴获的数万车财物虽然大大缓解了这种情况,但过不了多久就会重演,长期下去,对闯军的商业自然会大受影响。

难得有这么一次威胁朝庭的机会,闯军自然不会放过,李鸿基数次向朝庭使者提出,若是朝庭不同意互市,他就是同意和朝庭和平共处,他的部下也会怂容他学蒙古人,金人一样率军来抢,到时双方又只能刀兵相见。

崇祯急于剿灭高迎祥报仇,僵持了一月之久,见没有办法,只好照准,曹文诏的大军才能脱身,朝安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