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1 / 2)

 们自由的名义向现代世界提出抗议,想恢复人的价值”的哲学家。【】1964</p>

年萨特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一向拒绝官方的</p>

任何奖励。很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逆潮流的人,在其死后,竟然被称为“他</p>

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说:“萨特的逝世使我</p>

们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p>

内容梗概</p>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p>

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p>

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做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p>

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p>

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p>

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p>

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p>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p>

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p>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p>

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p>

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p>

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p>

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p>

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p>

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p>

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p>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p>

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p>

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p>

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p>

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悖论。</p>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p>

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p>

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p>

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p>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的,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p>

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p>

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象在战</p>

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聩了。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p>

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p>

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p>

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p>

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p>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p>

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我们的意识多样性。你想的和我想的</p>

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p>

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p>

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p>

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p>

恶心是萨特最喜爱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萨特突然发现了“恶心”</p>

这种人类普遍共有的心情。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一下子被打开了。里面的主人</p>

公洛根丁原来对自己的存在、对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清醒的认识。但突然有一</p>

天,他感到浑身不适,开始了恶心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了自己</p>

的存在,恶心是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荒谬感而生发</p>

的生理反应。萨特说,人只要认识自己的存在,就永远会有恶心感。萨特在</p>

战争期间有10个月的时间被关押在纳粹贝尔森集中营,他的荒谬、恶心、虚</p>

无的体验都是贝尔森给他的。</p>

萨特在战后走出了书斋,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学说,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p>

改变了萨特的态度。70年代之后,萨特的影响逐渐被福科、德里达等解构主</p>

义哲学家代替。</p>

精彩篇章推荐</p>

1.导言作者对“存在”进行了一番探索,结论是存在存在。存在是</p>

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p>

2.结论总结了本书的探讨,提出了在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p>

题。</p>

精彩语言辑录</p>

存在先于本质。</p>

他人即地狱。</p>

如果人的实在局限于我思的存在,它就只能有一个瞬间的真理。</p>

自我不能是自在的存在的一种属性。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一个被</p>

反思者。</p>

我处处都是我,我不可逃避我自己,我从后面重新把握我自己。</p>

为了使我被别人认识,我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冒险。</p>

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p>

野心勃勃,就是谋划着去获得王位或荣誉,它不是一种促使人去</p>

获得的材料,而就是获取本身。</p>

憎恨意味着承认别人的自由。</p>

西方哲学史</p>

作者:美梯利</p>

成书时间:1914年</p>

类别:外国哲学</p>

版本推荐:商务印书馆版</p>

书海领航</p>

在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史,</p>

并且类似的书在世界各地还在不断出版,为什么我们单单要介绍这本呢</p>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梯利18651934,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在州</p>

立大学毕业后,曾去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德国,他受到了严格的哲学思考</p>

方法的训练。回国后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教</p>

授哲学与心理学,并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教</p>

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解</p>

放前的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p>

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出版过像样的哲学史,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种</p>

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这本书,开</p>

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从它以后,卷帙繁多</p>

的详细的哲学史开始编纂,中型的哲学史也有人重写,比如罗素就写过一本。</p>

梯利开创了一门学科。</p>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把梯利人为地拔高了。不是</p>

的。以前也出版过名叫哲学史一类的书,但它们实在不能称之为“哲学</p>

史”,充其量只能是“历史上的哲学”。它们只是罗列了历史上有过哪些哲</p>

学家,曾经提出过哪些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不是被忽视了,就是着</p>

墨不多。梯利不同,他在本书的序论里说,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p>

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p>

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p>

也许黑格尔也想这么做,相信他也能做到,但他忙于建造他自己的大厦,</p>

自己又是伟大的哲学家,进行历史评判时免不了会有所偏颇。梯利不同,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