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2 / 2)

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p>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p>

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p>

“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p>

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使康德与政治家腓特烈大</p>

帝,诗人莱辛并列为德国启蒙时期的代表。</p>

正当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之时,康德以自己的“三大批判”巨著在</p>

德国引发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以后的德国哲学家</p>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以及欧洲的新康德主义者、意志主义者、各种流</p>

派的实证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康德思想的影响。时至</p>

今日,康德学说仍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重要科目。</p>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p>

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p>

蓝公武。</p>

内容梗概</p>

“纯粹理性”是指**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p>

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p>

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p>

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于阅读的部分。</p>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p>

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p>

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p>

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p>

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p>

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p>

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p>

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p>

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p>

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p>

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p>

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p>

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p>

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p>

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p>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p>

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p>

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p>

间”和“空间”世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p>

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p>

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p>

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p>

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p>

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p>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p>

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p>

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p>

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p>

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p>

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p>

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p>

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p>

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p>

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p>

法者。”</p>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p>

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p>

求知**。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p>

“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p>

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p>

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p>

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p>

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p>

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p>

“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p>

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p>

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p>

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p>

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p>

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p>

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p>

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p>

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p>

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p>

精彩篇章推荐</p>

1.两版序文阐述人类理性的任务以及自己工作的意义。</p>

2.导言第五节论述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正确的判断,才能给我们</p>

正确的知识。</p>

3.纯粹悟性概念即范畴见本书第二部笔一编第一卷第三节。这是人</p>

为自然立法的根据。</p>

4.二律背反见本书第二部第二编第二卷第二章。康德提出了二津背</p>

反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它对以后的哲学家有无穷的启发。</p>

精彩语言辑录</p>

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宗教由于其神圣,</p>

法律由于其尊严,似乎能避免批判。但宗教法律也正因此引致疑难而不</p>

能得诚实的尊敬,盖理性惟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p>

诚实之尊敬。</p>

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p>

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p>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p>

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p>

创造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p>

年轻人相信许多假的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的东西。</p>

小逻辑</p>

作者:德黑格尔</p>

成书时间:1817年</p>

类别:外国哲学</p>

版本推荐:贺麟译,商务印书馆版</p>

书海领航</p>

黑格尔17701831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与康德、费</p>

希特、谢林等人比肩齐名。人们称黑格尔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