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2 / 2)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十分活跃,新思潮不断涌现,在中国</p>

历史上惟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可以相比拟。思想家们对于启蒙与救亡问</p>

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国传统思想与新思潮的猛烈撞击下,“现代新</p>

儒家”应运而生了。“新儒家”之“新”,在于其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p>

深刻反思,主张继承、发扬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p>

想的根本精神,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和西方哲学,以寻求当代中</p>

国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现实出路。冯友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其学</p>

术生涯的。</p>

冯友兰1918年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1923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p>

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执教,自此,在大学讲台上讲授中国哲学成了他</p>

终生的职业。冯友兰对于中国、西方的哲学精神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这</p>

就为他能够站在比前人更高的上来审视、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p>

础。在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经多年积累,于1931年出版了中国哲学</p>

史上卷,过了两年又出版了下卷。这部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有着非同寻</p>

常的意义。在此之前,曾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问世,但只讲到</p>

先秦,且没有再出下册。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则从先秦的孔子一直讲</p>

到清末的廖平。这是第一部超出旧史学,利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写成的中</p>

国哲学通史,无论从内容上到方法上都把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p>

步,受到当时学术界的好评,国学大师陈寅恪称其“取材谨严,持论精确”,</p>

成为学习、了解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中国哲学史曾译成多种外文,在国</p>

外也有一定影响,对把中国哲学介绍于世界功不可没。</p>

冯友兰并未满足于对中国哲学“照着讲”,而力图“接着讲”。在抗战</p>

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写成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p>

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哲学家。解放后,冯友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在</p>

其晚年以多病目盲之躯,写成七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国哲学史</p>

的研究与发展又作出了巨大贡献。</p>

内容梗概</p>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p>

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p>

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p>

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p>

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p>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p>

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p>

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p>

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p>

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p>

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p>

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p>

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p>

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p>

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p>

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p>

是经得起考验的。</p>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p>

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p>

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p>

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p>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p>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p>

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p>

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p>

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p>

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p>

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p>

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p>

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p>

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p>

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p>

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p>

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p>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p>

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p>

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p>

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p>

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p>

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p>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p>

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p>

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p>

精彩篇章推荐</p>

1.上卷第一章:绪论为全书总纲。</p>

2.上卷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阐发名家辩者之异。</p>

3.下卷第十三章:朱子为作者所着力研究,见解精到充实。精彩语</p>

言辑录</p>

历史能影响哲学,哲学亦能影响历史。研究一哲学家之哲学,固</p>

须“知其人论其世”;然研究一时代或一民族之历史,亦须知其哲学。</p>

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有什么。</p>

哲学家之有所蔽,正因其有所见。惟其如此,所以大哲学家之思</p>

想,不但皆为整个的,而且各有其特别精神,特别面目。</p>

所谓孔子,已非历史的孔子,乃是理想的孔子,儒家之理想的代</p>

表。</p>

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后人根据前人已有</p>

之经验,故一切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历史是进步的。即观察中</p>

国哲学史,亦可见此例之不诬。</p>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p>

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元爽亦似之;</p>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沉博</p>

亦似之。</p>

形而上学</p>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p>

成书时间:公元前4世纪</p>

类型:外国哲学</p>

版本推荐: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版</p>

书海领航</p>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曾经被恩格斯称为“古</p>

代世界的黑格尔”。他的形而上学被公认为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标</p>

志,在西方长期享有极高的权威性。亚里士多德死后,一直过了两千多年的</p>

时间,才又出现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等。</p>

亚里士多德做过柏拉图的学</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