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2 / 2)

狭隘的灵魂,钦羡与惊异亦可以发生同样的效力。”他告诫人们在危急时刻,</p>

应随机应变,区别对待各种险情。</p>

在论闲逸中,作者以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心灵,把它约</p>

束范围住,它必定无目标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p>

它就会丧失自己。”可见作者本身是反对虚无主义的,提倡人是应该有点精</p>

神的,即使在闲逸时,也不可使灵魂丧失目标,否则,最终会导致“产生无</p>

数妖魔与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p>

在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中,作者引用苏龙的警告:“人世变</p>

幻无常,只要轻轻一动,便可能面目全非,前后迥异。”在感叹生命的变幻</p>

无常之外,他给自己定义“幸福”的标准是:“希望我可以善终,就是说,</p>

安然逝去,不声不响。”一个人无论生命怎样美丽辉煌,地位、权力与财富</p>

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附属品。在生命的末日来临时,重要的是问心</p>

无愧,安然逝去,才能称之为幸福,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p>

在热爱生命中,作者认定“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p>

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因为“我们</p>

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虚度</p>

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尽管作者当时身患重病,但他并没有沉沦气</p>

馁,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拥抱生命,感受生活的乐趣。最后,作</p>

者引用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话指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p>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希望后来者从一开始就做一个明白人。</p>

在众师之师中,作者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p>

因为他认识到“我一无所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世界</p>

是从认识自己无知开始的,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就镂刻着“人人应有自知</p>

之明”的名言。可见刚愎自用与固执己见才是愚蠢无知的鲜明标志。在日常</p>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区分两种情况:一是“走自己的路,休管别人议论”,</p>

一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p>

精彩篇章推荐</p>

1.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作者在谈论人的性格特征</p>

时,曾感叹地说道:“人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虚幻和飘忽不定的动物,想</p>

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永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p>

2.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我评价他人的生命,常常体察他</p>

死时的情景怎样。”这是作者在本篇中的主要思想,但并没有将自己置于超</p>

然的境地。他紧接着说:“至于研究我自己的生命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p>

我可以善终,即可以安然逝去,不声不响。”</p>

3.论闲逸“灵魂没有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这是作者本篇的</p>

主旋律,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心灵,把它约束范围住,它必定无</p>

目标到处漂流,进入幻想的空泛境域”。</p>

4.热爱生命尽管当时作者身患重病,但他仍用人生的底蕴写道:</p>

“生命值得称颂,享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剩下的</p>

生命愈是短暂,我愈是要使之过得丰富饱满。”</p>

5.众师之师古希腊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弟子斯塔克曾说:“从</p>

前全世界共有七位智者,而当时要找到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是非常不容易</p>

的。”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该有多么重要</p>

精彩语言辑录</p>

只有乐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p>

贪婪起源于富裕,而不是贫困。</p>

灵魂才是自己的幸与不幸的唯一主宰。</p>

哲学的任务是培养我们的智慧。</p>

独一无二的、至高的友谊压倒一切另外的义务。</p>

道德箴言录</p>

作者:法拉罗什福科</p>

成书时间:17世纪中叶</p>

类别:格言集</p>

版本推荐:三联书店版</p>

书海领航</p>

拉罗什福科16131680是法国著名的伦理作家,他在自画像中</p>

写道:“我不客气地说,我具有才能”,“我头脑清晰”。正因为他有刚毅、</p>

明朗的性格,所以他能以他独到的思想影响这个世界。鲁迅说过:“无论单</p>

就人生哲理,还是单就处世指导,拉罗什福科的影响都要超过培根,这诚为</p>

足信。”拉罗什福科的处世箴言没有培根的那样老于世故、圆滑机巧,但却</p>

以其辛辣犀利的风格独树一帜。</p>

拉罗什福科也许没有像培根、卢梭、爱默生那样显得家喻户晓,这当然</p>

是宣传的结果。直到1987年,本书译者何怀宏才将他完整地介绍给我们中国</p>

读者。拉罗什福科的名字一定会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培根、卢梭并驾齐驱,因</p>

为拉罗什福科讲述的是尘世间的处世论,显得尤为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p>

拉罗什福科是一个神秘而复杂的作家,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时时顿悟、反</p>

思。拉罗什福科生于公爵家庭,和侯爵的小姐结婚,后服兵役立功,开始萌</p>

生野心并成为**的“俘虏”。他曾和诡诈、美貌的有夫之妇相恋,又被抛</p>

弃,曾陷入内乱的漩涡之中,结果在精神上和**上都成了失败者。正是失</p>

败,使他从巴黎还乡隐居,悟出人世无常,反思自己,著书立说,于1665</p>

年匿名出版了道德箴言录。</p>

道德箴言录是一本简明的伦理格言集,曾一度被禁,被认为是“渎</p>

神”的作品,但是谁也无法阻挡读者对它的喜爱。在许多国家,道德箴言</p>

录都是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直至今日,它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蒙田</p>

随笔。由于其特殊的价值,它曾被世界图书协会评为“最别具一格的十本</p>

书”之一。</p>

美国“遁世”作家塞林格一生最挚爱的书就是道德箴言录,而且深</p>

受其影响。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西方曾风靡一时,从</p>

其中可以隐约发现道德箴言录的痕迹。</p>

若能认真地一读道德箴言录,你将受益非浅,终生难忘。</p>

内容梗概</p>

拉罗什福科根据他近50年的“人生体验”,写出了这本人生断想录,书</p>

中到处渗透着谋生和与人周旋的智慧。</p>

“我们的德性经常只是隐藏的恶”,作者用这句尖锐、深刻的箴言开笔</p>

写作,是对道貌岸然的人进行宣战。“伪君子”就是向诱惑屈服之后,马上</p>

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以此来掩饰丑恶的记忆。</p>

拉罗什福科说:</p>

“君主的大度常常只是笼络人心的政治姿态。”</p>

“假如人们不是相互欺骗,人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p>

“很难判断一个干净、诚实、正当的行动是出于诚实,还是出于狡狯。”</p>

所有这些金玉良言,使我们想起一个关于禅宗的故事:</p>

两个云游和尚,在途中遇到河流挡道,同时有位身着华服的姑娘在岸边</p>

发愁,因为河水不浅,她怕涉水过河会弄湿衣袋,其中一个和尚二话不说,</p>

立即背起姑娘过河,上岸以后便把她放下,继续往前走。</p>

两人走了一段路之后,另外那个和尚忍不住说话了:“男女授受不亲,</p>

和尚更不应接近女色,你刚才的行为岂不是犯了大戒”</p>

只听另一个和尚神色自若地回答:“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为何你现在还</p>

背着她”</p>

禅的机锋与拉罗什福科的真知灼见不谋而合。在我们现实当中也是如</p>

此,欺骗别人实际上就是欺骗自己。人们越是想尽办法欺骗别人时,自己在</p>

“一往情深”之中越是容易为别人所骗。</p>

所以,在所有关于人格的词汇里,真诚两字最为重要。只有</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