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2)

 速。【】这里谈的不仅是劳动教育还有另一个先决条件的问题。而且是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我的多年的经验证明,如果最精细、最“聪明”的劳动动作不仅是右手的,而且也是左手的功劳,那么上述这些联系的数量就会增加,聪明的经验就会由手传导到脑,而这些经验是反映各种事物、过程和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这一结论是靠经验得来的,但是它反映了一条现实存在的规律性:借助双手的创造性劳动活动而领会和理解了的相互作用,会给思维的活动带来一种新的质:人能够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许多相互联系的现象的链条,把它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p>

我在七年的时间里教给孩子们由7岁到14岁用双手工作。他们学会了两手各拿一把刀具,学会了用右手和左手装配复杂模型的部件,学会了用左手和右手在木料车床上工作。我看到,在这些孩子的活动中,创造性的因素逐年地有所发展。这些孩子的创造性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似乎在同样的一个现象中,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在用工具加工材料时,我的这些学生表现出的特点,就是劳动动作极其精细、柔和,可塑性大。他们都爱上了自己从事的“聪明的”创造性劳动。</p>

40、动手和智慧</p>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遗憾的是,手对于培育智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解剖生理过程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个问题,还研究得很少。令人莫解的是,直到最近,当谈到应当吸引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时,人们所依据的理由,总是说这是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偏向。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好像双手不做事,就有发生智力肥大症的危险。</p>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的。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我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过140名学生由8岁到16岁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我看到的情况是,学生们年复一年地,每年都有几个月在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在解剖生理过程迅猛进行的这个时期,少年们被迫去完成那些特别使人疲劳的、单调的而且长期的体力活动。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也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性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p>

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p>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事个别作业,用惯了自己的工具,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我们的劳动教员阿阿沃罗希洛,在教给学生使用手工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智育的重要使命。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我们那几个头脑迟钝的学生,他们的双手到什么时候才能“觉醒”呢别特里克完成的作业很粗糙、很不精确,可是到了六年级,他的作业变得既漂亮又工整了。我们感到高兴:这是他在思维积极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别特里克还没有达到三分以上的程度偶尔能考到四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点滴积累的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就连这样的成绩也无法达到。</p>

少年学生们逐渐地转到搞些设计、构造活动。教学工厂里有配套的木质和塑料零件,供学生们拼成各种模型和示意图,还备有各种活动模型和机械的可拆卸的零件。学生们分析各种零件的相互关系,在头脑里构思零件或示意图,进行拼接和装配。在这种作业里,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手也在“思考”,而正是在这种时刻,大脑的创造性区域受到激发。在这种作业中,对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解居于首要地位。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着积极参与的作用。我们深信,在这种作业中所必不可少的观察力和推测力,是和数学才能发展直接联系的。瓦莉亚比所有的男孩子都更迅速地学会了分辨活动模型零件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在她的思维觉醒比较快。</p>

我在许多年间观察了在职青年业余班的学习情况。许多学员尽管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也不经常,但是他们掌握数、理、化的知识却比全日制学生深刻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的一个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都有一双很巧的手在工作。业余班里的优秀的数学教师,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才的机械师,就是那些在民间被称为自学成家的人。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工具,使他们变成了无师自通的人。我们借鉴日常生活中这些有益的经验,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p>

41、智育的真谛</p>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p>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p>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在**建设时期,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hebeждa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p>

阿勃平克维奇写道:“我们应当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即能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p>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的理想。</p>

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要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真理,即: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态。智力训练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p>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p>

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