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1 / 2)

 行创造。【】这里还有我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教育创造实验室,也就是我备课的角落。我在这里用各种新的教具变魔术。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我的“实验员”几个高年级学生,他们帮助我备课。</p>

就这样,我敞开大门,让那些已经爱上物理学的,还有那些尚未最终爱上物理学,但是带着热烈而喜悦的眼光的学生们,都能到所有这些角落里来。</p>

我这里还有一个“幻想之角”,我认为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少年们在这里认识到:思考这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从“思考之角”开始,训练学生接触科学知识。我这里有各种书籍,有些是供那些刚刚进入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游泳的学生阅读的,而有些是供那些已经坚决选定科学、技术、实验室工作或者到工业企业去操纵复杂的机床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学生钻研的。我非常关心,一定要使那些在我讲课的时候眼睛里射出好奇的火花,和那些总要提出几十个“为什么”的头发蓬乱的小伙子进到我的“思考之角”来。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幻想着什么,就专门在书架上给他摆几本有关的书。</p>

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果我看到,哪一个儿童和少年的手喜欢去摸弄机器和机械模型、各种仪器和设备,我就一定设法把他吸引到“难事之角”里来。</p>

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p>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关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p>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我有两个课外数学小组:一个小组是为那些最有能力、天赋最高的学生而设的,另一个小组里则是那些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学生;如果要说明这些学生的意识是怎样觉醒过来的,那一定是一篇关于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很有趣的故事。我力求使学生在小组里所学的知识触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个人的自尊感。当一个人尚未体验到自己是个“思想家”以前,他还不可能具有那种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自豪感。至于怎样才能做到把思考跟人的自豪感融合起来,这一点需要在另一条建议里专门讨论。</p>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p>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p>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p>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学生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下面说说我们的做法。从一年级起,我们就跟孩子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就出发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我们把图画纸分给每人1张愿意要2、3张也可以,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这本图画册直到现在还保存在我手头。在二年级,我们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p>

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到了三、四年级,我们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p>

从五年级开始,我的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12名五年级学生指导着好几个小型的诗歌创作小组。每个小组里有5到7个小同学,五年级学生指导他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学生的自尊感。</p>

在六、七年级,有几个学生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孩子们解答和自编“动脑筋”应用题。在五至八年级的整个教学期间,学生们还担任了几个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员:一、二年级学生跟着他们**语和读法语。</p>

在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我们的每一个少年都认为,尽最大努力把介绍或报告准备得更好些,是一件光荣的事。</p>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p>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p>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p>

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p>

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大约有100到150本书。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p>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