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7、都灵攻克(2 / 2)

巴伐利亚玫瑰 FazoR 4835 字 2019-09-07

“目前的奥地利,需要这么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地实力。”弗兰茨不介意梅特涅的反对意见。伊丽莎白皇后已经成功灌输给弗兰茨这种概念:即奥地利需要向全欧洲展现强大的军事能力,以达到一种震赫能力;就算最终没有达成这个目地,也能让奥地利的精锐之师经受实战训练;总之无论如何都不吃亏。这个说法未免有点牵强和一厢情愿了。

梅特涅并不赞同年轻君主的想法。他是极端保守的外交家,信奉依靠外交手段来维持国家声誉。

“对于奥地利军队地军事力量,我一直都没有怀疑过,所以,并没有必要需要去印证。”梅特涅缓缓摇头:“陛下太急进了,这样很危险。很危险!”

“理夏德大使从巴黎传回来消息,说法兰西皇帝因为法队受到阻挠的事情大发雷霆,决定御驾亲征。法队迟迟不能前进,无法按照原定计划与撒丁军队会合,因而直接导致了撒丁军队的全面溃败,拿破仑三世因此爆发了严重的偏头疼。”格吕内伯爵补充道。

“这位皇帝……”梅特涅皱眉:“在定力上远远不及他的叔叔。”露出讥讽的笑容:“不过这是好消息呢,陛下,这说明科西嘉人着急了。请相信我,陛下,人在愤怒的时候会做出许多愚蠢的决定。拿破仑三世的莽撞。就是奥地利的机会。”

最高军事首领已经出逃地消息迅速传遍了皮埃蒙特撒丁,各地军队纷纷溃逃。甚至出现了不发一枪远远看见奥地利军队就自我逃散地现象。加里波第在瞧不起撒丁国王的同时,带领3000人地阿尔卑斯猎兵团以及不超过1万人的撒丁政府军,向法撒边境且战且退,试图与滞留在边境地区的法队会合。

加里波第打的很勇猛,猎兵团一路不断减员,1万多人的队伍,最后只有半数找到了法队。

而邪恶的瑞恩斯坦.司穆伯爵,则抱着训练部队实战经验的目地,追着加里波第慢慢推进,有如猫戏老鼠。

如果伊丽莎白皇后知道上意大利战场的具体情况的话,大概会哀叹为什么勇敢的民族统一战士加里波第会落到被司穆伯爵洗刷的下场,因而于心不忍的吧。

5月29日,慕尼黑传来了消息:伊丽莎白皇后的哥哥,路德维希公爵在奥格斯堡与女演员艾米丽.门德尔.亨利埃特正式结婚。

遵照伊丽莎白皇后的意思,巴伐利亚国王不情愿的给了女演员一个女男爵的封号,但是这在任何人看来,仍然是不体面的同平民的婚姻。巴伐利亚公爵因此遭受了一些非议,不过马克斯公爵根本不在乎。

这是2年多以前的绯闻的正式新闻——虽然很多维斯特巴赫们早就知道了。

索菲太后已经麻木,对此只是私下抱怨了几句,说茜茜的家人根本不考虑茜茜和弗兰茨的地位,任性胡来。不曾公开自己的反对意见,还是因为如今的茜茜,不会容忍外人批评自己的娘家人。

在奥地利的频繁战事报捷的欢喜之下,维也纳贵族们无暇顾及此事,再者说了,2年前就讨论过的事情不值得再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卢德薇卡夫人是很不满意的,她更多的为茜茜考虑,觉得身份太悬殊会给皇后女儿带来困扰。她不满意这桩婚事,但是对儿媳妇没有什么意见。艾米丽.门德尔.亨利埃特极为美貌,性情温顺,又已经怀抱可爱的小玛丽,卢德薇卡夫人看在孙女的份上,总算对媳妇态度不错。

伊丽莎白皇后对上意大利的战争进度十分满意,英国大使也与近日再次拜会了霍夫堡宫,与奥地利皇帝说了些有的没有的,旨在沟通感情。强势的国家也是比较让人着迷的。与法国不同,奥地利积弱已久,维多利亚女王根本不觉得奥地利的现状会对欧洲局势有害,相反,能够出现有能力制衡拿破仑三世的国家才是英国政府喜闻乐见的。

对于英国主动递过来的橄榄枝,奥地利皇帝当然表情自然的接了过来。

这日,华伦斯塔主教觐见皇后陛下。

“恭喜皇后陛下。”

“有什么好恭喜的。”谦虚的皇后掩藏不住脸上得意之色。

“上意大利这个不稳定地区,怕是有那么几年不在成为奥地利的烦恼了。”

“那是自然,花费巨额军费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吗?”

“陛下说的是。”

“主教,您不会仅仅是来说这个的吧?”

“皇后陛下明鉴,托奥地利军事胜利的福,罗马等地的民族抵抗组织都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了。教宗大人很是欣慰。”

“保护教廷是奥地利应尽的责任,主教大人请转告教宗阁下,奥地利与教廷乃是互惠互助的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伊丽莎白还是不太了解天主教,但是拉拢一方势力总比将其变成敌人要好,尤其教宗乃是上亿教徒的精神领袖。

“是。”华伦斯塔主教恭敬答应道。他小心翼翼的提醒奥地利皇室,有关罗马的危险状况。或者可以这么说,罗马很重要,但是一个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罗马,就如一只华丽而空虚的复活节彩蛋,极为脆弱。寻找外界力量变成了一件迫切的事情。

伊丽莎白皇后这个时候却有点精神恍惚:啊,如今在军事上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政治上呢?意大利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么一直在奥地利背后虎视眈眈的普鲁士呢?如果有朝一日与普鲁士开战——这几乎是可以肯定会发生的——将如何应对呢?失去了毛奇这位天才的军事策略制定者,普鲁士将会走向什么道路呢?俾斯麦是决定普鲁士未来道路的人,而毛奇则是根据俾斯麦要求来制定计划的人,威廉四世是负责这些计划完善施行的人,如今这完美组合少了一个支撑点,历史的天平将如何倾斜呢?

真是伤脑筋的问题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