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赠银两旧人惜别,情祝愿金榜题名(2 / 2)

“这些银两孟公子一些拿来置办些田土,有了田土为生的话,孟公子可不为生计所累专心致志的读圣贤书,考取功名。”

“余下的银两孟公子可有用作打点。虽然赚得考题是不太可能的,但至少也可替孟公子遮掩字缺。”

孟生自然知晓‘遮掩字缺’是什么,这是科举考试之中的规矩,也算是一个潜规则。

凡是跟皇家沾边的字都要缺笔以表示尊敬。

但是科举考试时间紧迫,而且在号房里关上几天,如果因为紧张精神萎靡的话,可能第二天要睡到日上三竿。

因此做卷的时间不算很多,抓紧时间答卷,有一两个字忘记缺笔也是在所难免的。

况且是所有跟皇家有关系的都要有字缺,而非是只有皇帝的年号与名讳。说不定皇上新纳的哪个得宠的娘娘,被册封的皇子也在字缺之内。

他们这些书生们,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又哪里能及时得到这些消息?因此为了能高中便只能给阅卷的考官一份“门敬”,让他们替自己遮掩。

但如果你不给阅卷官员们“门敬”的话,那么你这个字没有缺笔,那便是对皇家的不敬,无论你的文章再怎么“锦绣”这张考卷都是直接作废。

但如果你给了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会替你遮掩。到时候一张完整的考卷递上去,就可以淘汰掉很多人。

更何况你给了大人们“孝敬”,那么他们阅卷的时候,对你的考卷在心态上也更“宽容”的多。

只要你的卷子不是“臭不可闻”的“狗屁文章”,只要你真的有真才实学,能达到他们心理预期的中上。只要还有名额,他们就优先你的卷子进入到举子的行列之中。

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秀才的都非泛泛之辈,均是饱读诗书之人。学识才华相差不是很大。他们之间的差距或许就是“出身”“孝敬”这些外在的东西。

能不能考中,可能就差这一份“门敬”,这一点“孝心”,这块仕途的“敲门砖”。

可以说一份“门敬”,就算是半步迈进了举人的行列之中。只要再有真才实学,那么你就十拿九稳了。

孟家虽然有些家资,但也不算太富裕。只能算是个“小康家庭”。

而“门敬”一给至少一百两银子。银子给的越多机会就越大。

但这根本不是他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小秀才们给得起的。

哪怕是孟生的岳父,平阳城内的一个商贾,也没办法短时间内一下子掏出这么多的现银。

就算是能掏出来,这也算是风险投资。拿出来这就算“伤筋动骨”了。

他的岳父也不会去做这种风险巨大的“买卖”。更何况他的女儿已经死了,孟生与他们的“姻亲”关系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了。

他的岳父自然也不会去赌“人性”。

对于这种要“门敬”的“潜规则”,孟生心中虽然愤慨,但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他的妻子如今身亡,他也不想去麻烦岳父给他做这种“风险投资”。

不过眼下林平之却给了他希望。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中举入仕是一生的追求,孟生虽是正人君子,但也经不住“毕生夙愿终得实现”的诱惑。

男人或许可以经得起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甚至是权力的诱惑,但很难经受得住“壮志得酬”的诱惑。

他望着桌上的五百两银子,他的内心正在不断地挣扎着。

见到他的样子,林平之笑了笑,他说道:“若是孟公子金榜题名了,成了朝廷命官,到那个时候,在下的身份也不会给你带来麻烦了。或许我们还可以互相帮忙。只是那时候在下若是有求于孟公子,还请孟公子不要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