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诗词歌赋皆人情,有求于人也世故(2 / 2)

不过这出价也是十分有学问的,卖家第一次出价不能太高,那么会让买主知难而退。

而买家出价的话,却也不能太低。若是太低的话,则会让卖家认为没有“诚意”。最终一拍两散。

卖家想多赚钱,而买家想少花钱。

因此这种时候谁先出价,谁就会变的更被动。

林平之虽是福威镖局的大少爷,但对于这种事情,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不过林平之也想试着问一下。

林平之说道:“久闻齐老所铸宝剑,向来赠与文武双全之人。而非只会逞强好胜,好勇斗狠的武夫。而晚辈不才,平素除了武功,更加喜爱诗词,但对于诗词之中有些不通之处,还请前辈指点。”

林平之当即开口说道:“一点光明大,三千业障深。”

林平之所言诗句乃是全真道长尹志平所作的《巫山一段云戒无明》中的一句。

不过这首诗是谁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便是诗中的“三千”两字。

齐老身为老江湖,自然明白林平之的意思。

毕竟齐老是江湖上有名望的前辈高人,对于这种事如果直言的话,会显得有些粗俗。

若是未达到心理预期的话,以齐老长辈的身份,还有自持的名望,也不好直接出口反驳拒绝。

这样就谈不成了,甚至会伤了齐老的面子,还有两家不太深的“交情”。

以谈诗论道,这种文雅的方式着实不错,齐老更加的欣赏这个年轻人了。

听到林平之的诗句,齐老眼前一亮,但是他并未动声色,依旧是轻捋着胡须。

思索了一下后说道:“贤侄所言全真派先贤的诗句虽好,但老夫平素喜好山水诗句,没有贤侄这般‘仙风道骨’。”

林平之笑道:“呵呵,晚辈才疏学浅,还请齐老赐教。”

齐老看出了林平之对这把宝剑的喜爱。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齐老淡淡的脱口而出。

林平之心道:“父亲临行前所给银两也只有五千余两,路上也多有花销。以六千买下此等宝剑,可护家族周全,倒也不算昂贵。”

只不过林平之还想还一下价格。

林平之思索了一下后说道:“齐老的这句出自大唐白居易的《寄行简》,辞藻华丽,颇为精妙。晚辈平素也不少拜读白居易的高作,白居易最为出色之佳作当属《长恨歌》。”

“但盛唐诗文,依照晚辈愚见,当以李太白为首。而李太白同样以‘安史之乱’为题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亦是长篇佳作,其中‘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一句,晚辈以为妙绝。”

齐老思索了一下后笑道:“妙绝!妙绝!确实妙绝!贤侄能文能武,却为当今贤才。老夫所铸之剑,素来赠与英杰。贤侄可谓是当仁不让。”

听到齐老同意了,林平之欣喜的说道:“齐老过奖了,晚辈方才不过是班门弄斧,在前辈面前献丑了。”

林平之见到事情谈妥了,也不再多言什么,他便直接开门见山。

“方才进来,晚辈见这剑阁之内,名剑甚多,想必并非是齐老一人之功吧。”林平之问道。

齐老轻捋胡须说道:“这是自然,只有这中,上二层之剑是出自老夫之手。而下层的下品之剑,皆是出自老夫那些不成器的门徒。他们这些年来在老夫手下学艺,仅有数人可造出中品之剑,哎~~他们若能有贤侄一半的聪慧,老夫也可省下不少的心力。”

林平之此时笑道:“呵呵,齐老乃是严师,对门下弟子自然寄予厚望。不过晚辈见下层名剑颇多,想来这些‘兄长’们也甚是辛苦。”

“家父常言‘多交朋友,少结冤家’。齐老既然与家父乃是故交,那么晚辈倒也想把这份‘交情’延续下去,也想与这些‘兄长’们结识一番。”

“但不想来的仓促,未曾备得见面薄礼,实属惭愧。晚辈自觉无颜面见这些‘兄长’,因此......”

说着,林平之便从袖中掏出了临行前王夫人给他的那一叠银票。

他在路上整理了一下,他将五张一千两的票面递向了齐老。

林平之继续说道:“晚辈这里有些许银钱,烦劳齐老代晚辈犒赏一下这些兄长。以表晚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