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票拟(2 / 2)

“就是字面意思,简而言之,那就是用红色的毛笔,做批示,意思就是二次审批。”

“内阁的成员在奏折上写下自己的建议后,司礼监的宦官们,在内阁成员建议后面,再写一下自己的建议。”

“毕竟这内阁有个弊端,那就是全部有文官组成,难免会偏袒文官。”

“但司礼监的宦官则不然,他们都是皇帝自己选出来的人。”

“因此这些宦官只能依附于皇帝才能享受荣华富贵,他们就是皇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他们很清楚,一旦这内阁的建议是不利于皇帝的,他们自然第一个就站出来反对了。”

“这个时候,司礼监跟内阁就会产生矛盾。”

“矛盾一旦产生,就会产生一种权力的平衡。”

“只有当内阁跟司礼监的建议完全一致的时候,这个建议才会执行。”

“一旦双方的建议相左,那么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沟通交流取舍,或者拿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折中的方案出来。”

“因此这内阁跟司礼监是可以相互制衡的,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不用担心会被某一方蒙骗,或者导致皇权被分散了。”

朱雄英十分认真的解释了起来。

“妙!”

“妙极!”

朱雄英话音落地,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喜上眉梢,忍不住赞不绝口起来!

而一边的朱标,此时也是眼前一亮!

这两个人,一个是大明的皇帝,一个是大明的太子,作为大明的实际掌权者,自然知道朱雄英话里话外代表的意义。

简而言之,那就是朝中所有的奏折,都会先交由内阁,有内阁成员商议给出初步的建议。

然后再交由司礼监,有司礼监再内阁建议的基础上给出第二个建议。

司礼监都是宦官,权力有限,说好听点叫司礼监,说难听点,那就是皇帝养的狗。

因此他们只能依附于皇帝,才能行使手中的权力,自然会向着皇帝,不允许任何人来损害皇权。

而司礼监最大的作用,就是制衡内阁。

至于朱元璋担忧的,宦官参政会不会导致手握兵权,威胁皇权。

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司礼监只能在内阁处理完之后,才能再次进行处理,因此他们是没权利发表自己的个人建议的。

那些耍笔杆子的人,一个个精的跟猴似的,怎么可能会让跟他们对着干的阉人手握兵权?

因此只要内阁跟司礼监相互制衡,就算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皇权也依旧可以握在皇帝自己手中。

历史上王振、刘瑾以及魏忠贤等大太监,权力不可谓不大,但皇帝只要不爽了,他们分分钟就会被砍了。

内阁成员,充其量也就是皇帝的工具人,再厉害,也比不过吕不韦或者王莽以及曹操这种代表相权的顶级存在。

一旦内阁跟司礼监的制度健全了,即便皇帝是个智障,这大明王朝也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不出问题。

这法子实在是精妙绝伦啊!

三个人一脸崇拜的看向了朱雄英。

竟然生出了自行惭愧的感觉来。

“嗯?不对!”

“小子,你说来说去,这跟咱们武将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你小子是不是看不起咱们武将?你小子是不是对咱武将有什么意见啊?”

原本一脸茫然,跟着朱元璋以及朱标崇拜看向朱雄英的蓝玉,突然之间醒悟过来了。

内阁成员都是文官,司礼监成员都是宦官。

武将去哪了?

蓝玉一念及此,顿时怒火中烧起来,当场就表示了抗议。

“老余说到也有道理。”

“这权力要是让文官以及宦官掌握了,这不就是另外一个宋朝吗?”

朱元璋闻言,也不由得问了起来。

蓝玉虽然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但这也确实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要是这样,大明迟早会步大宋的后尘啊!

事实上,大明也确实是这样的,到了大明后期,武将完全被文官压的抬不起头来。

尤其是在战场上,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最高指挥使竟然如出一辙,全是文官出身,称作督抚。

比如一个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都敢对着领兵上万的将军大呼小叫,这将军但凡敢多说一句,巡按御史只需要一封奏折递上去,轻则罢官回去喂猪,重则小命都没了。

甚至连总兵,有时候看见了区区一个兵备道,都得低三下四。

实在是没办法,你不低三下四,人家就给你穿小鞋,不给你粮草。

大明末年的武将,过的那叫一个憋屈!

这就导致了大明末年军队的战斗力简直就是战五渣,倒不是真的个人能力不行,实在是武将的地位太卑微了导致的。

“肤浅了不是?”

“你们都能想到的问题,我会想不到吗?”

“我不仅想到了,还早就有了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