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简在帝心(2 / 2)

“是,爹!”

朱元璋话音落地,朱标心里一暖,但仍旧十分恭敬的模样,拿着一封走着。

“爹,辽东地区传回来一份消息,高丽已经向我大明铁岭出兵了。”

“统兵的将领是出身平壤的李成桂,据称麾下兵马共计五万!”

胡惟庸一案结束后,朱元璋就再没设过丞相一职,朝中大小事务,几乎都是太子朱标在处理。

一般的事情朱标可以自行决断,但是遇到一些国家大事,朱标仍然需要跟朱元璋商量一下。

今日朱标一早就收到了来自辽东地区关于高丽的军报,因此不敢耽搁,赶紧到御书房寻找朱元璋。

岂料朱元璋比他起来的还早,一起来就出宫了。

因此朱标只能在御书房里,一边处理别的政务,一边等着朱元璋回宫。

“什么?高丽李成桂领兵攻打铁岭了?”

朱元璋闻言一愣,从朱标手中接过奏报,匆匆翻看了一下,顿时大吃一惊。

朱英那小子竟然说的丝毫不差!

高丽不仅出兵了,而且领兵的将领,果然都是西班大臣!

而东班大臣,仅仅是派了个文官,作为监军,在这场军事行动中,他基本可以被当作空气一般,无需在意了。

“标儿,这件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朱元璋此时不仅丝毫不慌,反而一脸饶有兴趣的看着朱标,缓缓问了起来。

“爹,儿臣已经命令辽东的十万精兵,在鸭绿江一带集结,只要高丽的兵马现身,立即赶尽杀绝!”

“此外,儿臣还给二弟、三弟以及四弟各自送去手书一份,让他们即刻领兵北上,务必牵制住北元余孽,让鞑子跟高丽无法互为依靠!”

朱标闻言,赶紧一五一十的回到。

“可有什么阻碍吗?”

见朱标的安排,还算是妥当,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爹,如今倒是没什么阻碍,但这次行动的规模实在是太巨大了,因此辽东、山西以及陕西还有北平一带的粮食,很难短时间内调集齐全,怕是后勤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需要从湖广调集粮草啊!”

朱标闻言,想了想,再次回到。

古代行军打仗,向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次高丽朝大明铁岭出兵,而大明不仅要一举歼灭高丽,还要牵制住北元残余的鞑子势力,同时多线作战,实在是有些艰难。

仅仅是需要调动的兵马数量,就高达数十万之多!

这些兵马都需要吃喝拉撒,加上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消耗。

仅仅依靠当地的粮仓,显然是杯水车薪的。

“让辽东边军继续朝着鸭绿江集结,但你二弟、三弟以及四弟几人,现在不需要调动了,让他们就在原地待命。”

朱元璋略一思考,当即回到。

“等高丽那边的消息确定了,再多打算!”

岂料,朱元璋话音落地,朱标顿时就急了。

“爹,此举万万不可啊!”

“自古行军打仗,讲究的就是一个兵贵神速。要是让二弟、三弟以及四弟三人按兵不动,我怕到时候再想动,可就来不及了啊!”

朱标满脸惊讶,出言劝阻起来。

古代交通本就十分不便捷,辽东的消息想传到应天府或者北三省,起码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可是行军打仗,却是临场应变更为重要,沙场之上的战机,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

万万经不起耽搁,否则一旦让高丽跟北元鞑子回合了,那么辽东的十万精兵就会陷入被包围之势!

朱标十分疑惑,老爹可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大明江山,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标儿,肤浅了不是?格局小了吧?”

朱元璋不急不躁,缓缓笑道。

“爹断言,咱大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高丽则会不战而降!”

看着朱元璋一脸的笃定,朱标愣住了。

“爹,此话怎讲啊?”

跟朱元璋不一样的是,朱标脸上此时挂满了问号。

“哈哈哈哈哈哈!”

见太子朱标一脸疑惑不解,朱元璋顿时大笑起来。

“标儿,你可曾知道如今的高丽,分成了两个派系,分别是东班大臣,以及西班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