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热血青年石伟(2 / 2)

石头村传 洪十月 0 字 2022-05-14

风风雨雨,似水流年。春天,希望在诱人的绿色中跳动;秋天,希望又在成熟的金色中分娩。几度春风秋雨,石伟实现了抓“方向盘”的梦想——拥有了自已的拖拉机。农忙时,他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犁田;农闲时,上路搞运输。

也许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耕种、抓“方向盘”炼就了他坚韧刚毅的性格,日夜流淌的村后山溪水孕育了他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思想。他说,既然扎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就要像小草一样坚韧不屈。

一个饱受生活磨难,得不到生活抚爱而又执著地热爱生活的人最容易步入美丽的殿堂。可是,作为一名石头村中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深知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向世界展示了创造和实现“富裕梦想”的宏伟画卷。

大风起兮云飞扬。改革开放的飓风在华夏大地卷起时代的浪潮,石头村后山的溪水也随之涌动,激越向前奔腾。挣脱了束缚的石头村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迅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迅跑。

改革开放,实现“富裕梦想”如平地一声春雷!多么强烈的震撼力、多么强烈的感召力!全村人的心被搅热了,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盼望“致富”己久的群众,奔走相告,传递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信息,传递着“共同致富”的信息。人们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找到了迈向“富裕”的路径,怎不令他们奔走相告、心花怒放呢?他们之中,有一位典型人物,他,就是石头冲的热血青年石伟。

改革开放,实现“富裕梦想”,使这个后生可畏的热血青年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他在想,在这块土地上,最辛苦的是农民,最贫穷的也是农民。解放前农民受穷,是因为没有权利,解放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为什么还受穷?。他发誓要在这块土地上,为了乡亲的富裕,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1981年金秋,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石伟利用其祖父寄回的1000元侨汇,在自家宅基地搭建了一个小型养鸡场,开始了他的家庭式饲养群鸡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对规模养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石伟就将“家”搬到到了鸡场,时常和鸡睡在一起,细心观察鸡的生长发育规律。靠着这股钻劲,凭着这股韧劲,缺少经验的石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鸡事业越做越好。

“从1982年以来,养鸡的头数和收入逐年增加,1983年扩大了养鸡规模,除了自家劳力外,还雇请了村中3名村民养鸡,当年实现养鸡总产量36000多只,养猪16头,总产值达30多万元,纯收入5万元。”石伟回忆着说。

养好鸡不但要付出艰苦细致的劳动,而且要有较高的科学技能。石伟养鸡就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开始时,比较小心,有老师指导,第一、二批饲养近1000只鸡成功了。正当他雄心勃勃扩大养鸡规模时,近2000只鸡却遇到了意想不到了病疫,两天就死了400多百只,虽然使尽全力挽救,仍无法阻止病疫的蔓延,眼睁睁看着这批鸡全部死光,鸡飞蛋打,损失了近万元。

在失败面前,是心灰意冷,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呢?经过认真思考,他选择了后者。他想,养鸡要成功,须在掌握技术上下功夫。于是,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养鸡师傅请教,并认真阅读《养鸡问答》、《鸡饲料的配制》、《鸡病的防治》等有关书籍,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细心研究养鸡技术。为了探索鸡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他常常废寝忘餐,有时通宵达守在鸡舍房观察鸡的生活状态,发现病疫苗头,立即解解剖研究,采取措施,着力防治,经过反复观察和学习,他运用科学技术养鸡取得了成功。两年来养了5万多只鸡未发现烈性传染病的侵袭,上市率达九成以上。

在防治鸡病的同时,他还经过反复的摸索,掌握了小鸡、中鸡、大鸡、的饲料配制,使每批鸡不但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且饲养期一般在50天左右即可上市,每只重4至5斤。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生产周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他还以发展养鸡业为主,进行配套生产、综合经营。每年他向粮食部门购进大批原料,自己加工粉碎配制,这就降低了饲料的成本。还将大量鸡粪经过发酵处理,用作养猪、养鱼或回田作肥料,实行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埋头在鸡舍里养鸡,只是办好家庭鸡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市场信息,搞活产品流通。因为从养鸡到卖鸡的全过程,环节多,变化大,每一环节都受到市场严格制约。要想养鸡致富,还要善于经营,注重市场信息。他深入到开平、广州、肇庆等地市场,调查人们对肉鸡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选择了开平县作为销售的主要市场。因为开平县人口稠密,港澳华侨多,而且能直接出口,鸡的需求量大。他凭自己的热情和信誉,取得当地工商部门和食品出口部门的支持,订立了长期购销合同,大批优质的“三黄”鸡就通过开平这个点,出口到港澳市场,使产品保持畅销。同时,他还与本县食品公司订立购销合同。此外,他还在县城开设门市部,常年出售肉鸡、饲料及禽畜药品,了解商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