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拜相(2 / 2)

步步生莲 月关 7892 字 2019-09-06

这些活佛阅读梵经,一旦有什么领悟、理会,都只能口口相传,雕刻一套印版耗时费力,所用资财巨大,一位活佛,一辈子也未必有一次机会能把自己的感悟、领会印制成书,广播于信徒之中,而芦州就有这个本事,可以让达措活佛通过译经、印经,把他的教义迅传播开来。这样一来,话语权就能极大程度地集中在达措手中,他们怎能不为之眼热?

待到杨浩与折御勋两藩齐至,为达措活佛要贺,更是把达措捧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两藩都是手握重兵,称霸一方的人物,杨浩更是取李光睿而代之,成为夏州拓拔氏一族重新振兴的代表人物,这两个人物对达措活佛如此礼敬,达措在西域的影响力必然进一步扩大,要成为凌驾于诸活佛之上的大活佛,那也不是为难之事。

因此等杨浩到了芦州的时候,正是各路活佛为之意动的时候,他们纷纷请见杨浩、折御勋,交好亲近的意味十分明显。

杨浩也是有意与这些活佛结交,不管是他辖地内的还是吐蕃、回讫辖地内的,对他们保持适当的亲近,一弃面可以让达措活佛保持危机感,予自己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避免让达措活佛一家独大,以免尾大不掉。杨浩答应达措活佛的事并不打算食言,他是真的有心要把达措捧成西域诸活佛之的,但是各路活佛,必须得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且具备越过达措,直接与夏州杨氏政权沟通的渠道,这样主动权才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同时,杨浩现在也急需各路活佛的支持和配合,使他能迅消化、稳定占有的领土和这些领土上的百姓,帮助他推行新政。

西域千百年来,不管主政者是谁,但是对各个部落,都是采取间接控制的方法,号称西域之主的人,没有权利对他辖下的领土和百姓实施垂直管理、直接管理,而是必须通过部落的土司、头人、族长。赋税要通过他们以贡物的方式上缴,百姓要能过他们来间接管理,当需要与外敌做战时,需要通过他们来征兵、用兵。这样也就决定了最高统治者权力的局限性,和政权的不稳定牲。

杨浩想在整个西域铺开银州模式,建立统一的户藉管理制度、全民征兵、赋税制定、司法独立制定,这些是建立一个较之以前的管理模式更为先进的封建政权的基础。

可是想推行这些制度实在是太难了。银州能迅推行,主要是因为那里的战争已经打烂了的原来的权力结构,当地的部落势力并不强大,再加上他血屠怀有不轨之意部落的强硬手段,数管齐下,这才成功。

但是在整个由他控制的区域内推行这些政策就因难多了,这么做会直接削弱那些各部落头人、土司、族长们的权力,就算是党项八部的头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们,对此也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杨浩并不打算以武力强行雅行这些制度,那样做,他将会如慧星般升起,又如慧星般离去,成为搞大跃进的王莽第二,必然落得个众叛亲离,惨淡失败的下场。

他要先展工商、繁荣经济;藉由自己的独特身份,推行汉羌杂居、通婚、建立更多的城市,促进各族的融合;同时在毛候和地理合适的地区展农耕,经过几年的时候,先为自己这些政策打下经济基础,然后再顺理成章,从城市这种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以点带面,逐步推东

可是即便如此,恐怕来自各部头人土司方面的阻力仍然不会小,阴奉阴违的事情是一定会生的。这样,可以与部族领们分庭抗礼的宗教领袖们就会起大作用,这些政策会强化他的政权,削弱各部落头人土司们的权力,但是对活佛们的教权并没有影响,如果能谋求他们的支持,有他的政权自上而下地强力推行,由影响力深入每一帐、每一人的喇嘛们横向促动,成功的希望就会大增。

因此,杨浩即便再忙,对这些活佛们也不敢怠慢,每天接见、拜访,馈赠经卷、许诺支持,可谓不遗余力,那些活佛们见杨浩对他们如此礼遇热情,对他自然也是赞不绝口,杨浩“岗金贡保”的身份再度得到了确认和强化,经由这些活佛们的宣传,现在就算最先承认他护教法王身份的达措活佛出面否认他的身份也不可能了,杨浩的影响力已直接渗透到了每一个佛教徒的心中。

※※※※※※※※※※※※※※※※※※※※※※※※※※

几天之后,杨浩才稍稍清闲了一些,这才与狗儿一同去探望他救回来的那位种进士。杨浩如今求才若渴,范思棋

一个秀才都能被他委以重任,听说这个种放老中了进士,学问没有大成,弃官不做,归隐山林继续研习学问,对这样好学的人物就算没有狗儿这一层关系,那也是要见一见的。

种放此时伤势已然大好了,他正在对父亲一生的诗问进行编撰、校定,以便印刷成书,留传后世。见恩人马碳和河西陇右兵马大元帅登门造访,连忙搁笔迎见。

杨浩原先还有些担心他是个只知道穷究学问的书呆子,不想言谈之间有意试探,竟觉这位种进士不但与政治、吏治、经济方面颇有独到见解,就算是军事方面,那也是提纲契领、高屋建瓶。

这个种放的才识学问、满腹韬略,竟比徐铉、萧俨那样的治世能臣还要高明几分。

尤其难得的是,此人文武全才,杨浩在当世强国宋、唐、契丹都待过一段时间,在他看来,若与此人机会,唐国宰相陈乔、宋国宰相赵普,一世功业都要远不及此人。

杨浩如今手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虽说比起宋国的名将如云还稍逊一筹,可是有了杨继业和张浦,手下至少有了两位帅才。但是文治方面,只靠大哥丁承宗和徐铉、萧俨撑着,这三人中,丁承宗虽然心思缜密,智计百出,但是格局气量还是太小。

而徐铉和萧俨,经过这么段时间的起用,杨浩已经开始觉,他们两人是守成之臣,若是江山已定,按部就班,因循治世,他们可以如鱼得水,然而打江山闯天下,他们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可这种放,简直就是未出茅芦的诸葛孔明,如果说杨继业、张浦是统帅级的人才,萧俨、徐钵、丁承宗是能臣干吏,那么这种放,就是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了。

杨浩如获至宝,立即提出要拜鼻放为节度副使,至于理由,自然是建功立业,荣耀门媚,造福一方,名垂青史一类最能打动人心的话。

初次见面,杨浩竟以如此高位相奉,实在大出种放意料。不过他想起父亲要他弃官归乡深研学问的嘱咐,不禁又有些犹豫,反例是种夫人,听说丈夫区区一个进士,只消点点头,立即就能成为从三品的高官,不禁喜出望外,立即从旁规劝。

狗儿见杨浩对她救回来的这个书生如此器重,自然也要帮腔,夫人这么说、恩人这么说,杨浩对他的器重又走到了如此地步,种放便有些动了心思。杨浩见了又趁热打铁,答应让他先接下这个职务,待完成为父亲著书立说的心愿之后,再正式赴任,于是种放便答应下来。

杨浩是河西陇右兵马大元帅,这是虚衔,实权是横山节度使,节度副使是丁承宗。种放答应辅佐他之后,杨浩迫不及待,立即在芦州便出谕令,任命丁承宗为节度留后,种放为节度副使,这个种姓书生一下子便跃升为杨氏政权的第三号人物,令得正在密切关注杨浩动态的敌我各方乃至杨浩政权内部都纷纷猜测,摸不清这个窜升度比杨浩还快的官场传奇倒底是什么来历。

杨浩得了种放“心怀为之大畅,就在这时,两个消息却接路而至,第一个消息是绥州刺史李苤禄和投奔绥州的李继筠同时遇刺身亡,绥州士卒在丛林中找到几具尸体,身上俱都携带着杨浩军中特有的一品弓。李苤禄幼子李十二受三军拥冀,继承刺夹之位,同时与静州刺史、育州刺史上书朝廷,自陈清白,撇清与李光睿的关系。第二个消息却是他的义父李光岑病情逾加严重,要他马上赶往夏州。

杨浩得了消息不敢怠慢,立即与折御勋上路启程,披星戴月赶往夏州。

马蹄声疾,过了已经落入杨浩之手的石州关隘,折御勋喘着粗气道:“李继筠、李苤禄同时丧命在一品弓下,我思来想去,总觉得这事儿太过蹊跷,可惜李老爷子这边拖不得了,要不然真该去查个明白。”

杨浩一边快马加鞭,一边说道:“这事儿,我也想过了。既然你我已打定主意先修根本,那接州就且由他闹去,咱们以不变应万克”

他冷冷一笑,又道:“那李十二今年十一了吧?嘿!这孩子的名字起的好,依我看,恐怕他这辈子,只能活到十二岁了。”

折御勋神色一动,追问道:“你是说?”

杨浩不答,却焦虑地看了一眼前方的茫茫夜色,忧心忡忡地道:“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恐怕义父这一遭真是撑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