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君威(2 / 2)

唐骑 阿菩 0 字 2021-07-14

高行周前有李彝秀阻截道路,不测深浅,后有李彝殷尾随在后,日夜袭扰,因此不得不以千骑精锐开路,两千精骑断后,其它部队位于中央,向东缓缓而行,不得速归。</p>

这日眼看已经望到长城,夜里忽然有烟花在西面闪烁,跟着有点点烟花在荒野之中冒起,在暗黑的夜空之中炸开,隔着老远都能清楚看见,烟花点点,接力向东。</p>

白马银枪团反应迅疾,不等主帅下令,马上有轻骑向最近的烟花窜起处奔去,但到了那里只剩下烟花燃放的遗迹,原本潜伏的人已经溜走了。</p>

高行周与天策作战已有一段时间,对敌手的行事模式有了一定的了结,知道这必定是对方在通传消息,而且那些人潜藏得这般隐秘,这时却冒着暴露的危险燃放烟花,显然传递的必是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但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这个时候的高行周还不知道——如果他能知道,那他的情绪将不会是困惑,而是惶恐!</p>

因为包括石重贵、杜重威和他高行周都不愿意相信的那个“谣言”,已经成真了。</p>

————————————</p>

烟花燃放的这个白天,一支由党项族老率领敕勒川各部落族老所组成的欢迎队伍齐集于河口镇,在这里,他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领袖——新一代的天可汗张迈!</p>

虽然在遥远的中亚地区,张迈早已是比任何可汗都更加尊贵的存在,但直到去年,漠北与东北的大部分游牧部落都还并不承认他“天可汗”的称号。</p>

但现在不同了!</p>

尽管上京之战的战果还没有传到敕勒川,可光是去年的漠北大胜,就足以让赤缎血矛君临大漠南北!并代替耶律德光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可汗之王!</p>

知道张迈要来,如今党项以及已经归唐的敕勒川各部,青壮年多在前方打仗,但听说张迈要来。各族马上将妇女组织起来,在河口镇张灯结彩,尽他们微薄的所有构建一个对他们来说已算盛大的欢迎仪式。</p>

当地平线上出现那艘楼船,等候着的族老们便都兴奋而又敬畏地匍匐在地,没一个人敢抬头看一眼,唯恐会触犯那位横扫万里的王者。</p>

但张迈并不在第一艘楼船上。那是开路的先锋,杨光远望见岸上密密麻麻尽是匍匐在地的牧民,感慨元帅威望远震之余也不禁有些自得,幸好他身边一个副将还保持清醒,规劝道:“这些人是来迎接元帅的,不是来迎接将军你的,若是任他们对着将军跪拜迎候,事情传出去,恐怕会给将军惹来猜忌。”</p>

杨光远醒悟过来。赶紧派人通知岸上的族老们起身,然后便率领士兵上岸巡防、布点,做好后续军马登岸的准备。</p>

河口镇位于金河与黄河交界处,这里是黄河的一个节点,按照后世的划分,恰好也是黄河中游与上游的分界点,河口镇往下,河沙渐多。水流渐变,河口镇往下则是沙少河清。半点也不“黄”。</p>

而这里又是一个天然可供登岸的绝佳码头,来自河西的商人,第一时间就选了这里作为落脚点,不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市集,取名河口镇。</p>

平安城位于金河中游,船筏从这里转入金河可以一直划到平安城下。但在路上已经研究过敕勒川地理的张迈早已传来命令,决定在河口镇登岸,然后挥师向东与李彝殷会合,所以让李彝殷在河口镇准备好大量的马匹——敕勒川是一马平川之地,登岸后换马行走。半日就可以抵达李彝殷的大营。</p>

杨光远的先锋部队确保码头安全后,后续人马迅速上岸。</p>

这支由木筏和内河船只组成的船队迤逦十余里,前五里都是军队,后七八里则是一路追随的各路商家。</p>

这段时间的行军,已经让来自甘凉的军士们都习惯了水运。在行军的前半段,大部分将士体力下降得厉害,个个都盼着夜间能够上岸喘息,但路程走了一半后,大部分人马就都习惯了,许多旱鸭子士兵也能在木筏缓慢漂流中休息了。</p>

部队依着次序登岸,这次行军张迈走得不急,沿途除了扫平盗贼巢穴之外还搞过两次检阅,既振作了士气又锻炼了人马,陌刀战斧新阵的纪律、秩序和反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p>

天策这次来的士兵其实不多,但木筏的运兵量实在太低,从上午太阳升起后不久杨光远开始登岸,一直持续到中午,各船筏的士兵才全部完成登岸,这时最后一艘楼船才缓缓出现。</p>

党项的族老知道这次真的是张迈到了,一个少年发出一声招呼,码头无数男女同时匍匐在地,用蹩脚的汉语齐声高呼:“敕勒川万姓,恭迎天可汗皇帝陛下!”</p>

除了上岸戒严的士兵,整个码头所有人都跪下了,和刚才一样,所有族老的心中都充满了紧张、期待与隐隐的畏惧!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国皇帝啊,就如同刚刚升起的旭日,让人猜测不透接下来的一天会是风和日丽,还是酷日烈雨!</p>

——————————</p>

楼船主舱中坐着三人,一个是张迈,另外两个是当今天下屈指可数的大商人郑济与奈布,张迈从窗口望见岸上场景,收起一路来的轻松从容,转为整肃威严,对郑济奈布道:“这一路来多谢你们的招待了,兵贵神速,我的军马会先行,你们的商队随后自行交易,好好将各路商家协调好,不要闹出不好的事情,成为我后顾之忧。”</p>

郑济和奈布赶紧应是。</p>

张迈这才走出舱门,他身披明光铠,左手按着腰间横刀,旁边马小春弯着腰低着头,整个人犹如一只虾米般,捧着张迈的战盔亦步亦趋,走出了船舱,踏上了舢板,张迈眼神之中无喜无怒,看着跪满码头的牧民,一语不发,只是缓缓走上岸去。</p>

楼船之内,郑济眼中带着一丝不解,他是亲眼看到张迈在秦西时是如何亲民的——那是一个会挽起裤腿下田帮播种除草,拿了柴刀上山帮砍柴烧炭的人啊,原本郑济以为张迈会快步下船,扶起为首的族老,说出一番抚慰言语来的,谁知道放任满码头的各族牧民在日头底下暴晒也不作一声。</p>

跪伏的所有人中,只有那个发出招呼的少年微微抬头,看到张迈下船,站起来,却保持躬身的姿态迅速走近,也不顾河边的烂泥就跪伏在张迈脚边,口中道:“臣,李光睿,参见元帅!”</p>

“李光睿?你是李彝殷的儿子?”</p>

张迈的声音很平淡,也很冷淡,叫人摸不着他的情绪。</p>

李光睿顿首道:“是。小臣曾入凉州游学三年,得蒙元帅召见两次,身蒙圣恩。闻知元帅圣驾北巡,欣喜若狂,恰逢家父遣人迎候,小臣便毛遂自荐,到此侍驾,并带来战马一万五千匹,以供换乘。方才已经与杨光远将军交接完毕。”</p>

“抬起头来。”</p>

李光睿腰脊还是弓着,只是脖子上扬,抬起头来,脸上充满了崇敬,崇敬中又夹带着得到人主青睐的期待。</p>

张迈笑笑道:“当年还是个孩子,如今也长大了。”</p>

李光睿得了这么一句亲近之语,欢悦之情便形诸脸上。</p>

张迈指着码头上跪伏的人道:“这些也是你带来的人?”</p>

李光睿道:“不是,这些是我党项族内长老,以及敕勒川各部落的长老,闻说元帅北来,自发组织赶来迎候元帅圣驾的。”</p>

张迈道:“有心了。吩咐下去,凡来迎侍者,每人赐丝一领,各族长老加赐绸布一叠。”</p>

各族族老闻言大喜,齐声叫道:“奴等叩谢天可汗皇帝陛下!”</p>

这时为首的党项族老带着两个推举出来的部落族老,匍匐着爬到张迈跟前,不知是兴奋还是紧张,颤声说道:“敕勒川鄙薄荒野,吾等勉尽绵力,于黄金帐下设全驼宴,恳请天可汗皇帝陛下赏光。”</p>

张迈道:“各位的好意张迈心领了。但我此番北上有用兵之意,军心收摄不能放纵,这全驼宴等兵事完结之后,我回请诸位吧。”</p>

那族老慌忙磕头,称罪谢恩。</p>

张迈道:“苍穹之下,皆我臣妾,汝等怀忠,自有福报,至若契丹之流,且看我大唐男儿怎么收拾他们!”</p>

那些族老听得啊的一声,头压得更低,鼻子都压到泥土上了。</p>

这时楼船上最后一支护卫亲兵也已上岸,张迈不等族老回答,便问:“岸上将兵,集结完毕否?”</p>

诸将一齐答道:“集结已毕!”</p>

张迈便下令道:“全员上马,出发!”</p>

马小春已经牵来汗血王座,张迈翻身上马,当头而行,码头上的人群匍匐着,手足并用,左右分开,骑兵过处尘土飞扬,挤挤人头都埋于飞扬尘土之中,脖子都不敢动一下,咳嗽也不敢发一声,登岸的各路兵马也跟随而去,眼看骑兵已远,尘埃已落,码头上的牧民尚都面朝张迈远去之处,不敢起身。(未完待续。。)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