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徐谦兴致勃勃,在谢正等人听来,这徐谦编的所谓百科全书,实在是离经叛道,在这唯有读书高的年代,翰林院编出一本这样的书来,怕要贻笑大方。
谢正的脸已是垮了下去,他就晓得不会有好事,只是想不到,徐谦的想法实在是有够跳跃,先是要编王学总纲,本就闹的要死要活了,好嘛,好不容易盼到这小子收手,结果又来了个百科全书,这是语不惊死不休,不弄出点骇死人的东西来都不好意思叫徐谦了。
王检讨赵检讨二人已是麻木了,无所谓,反正什么都是无所谓,他要是不正经一点,大家才会觉得意外,这种非主流天晓得是怎样成为侍读学士的,连这样的人都是学士,可怜二人熬了这么久的资历,年纪比徐谦大的多,却还是个可怜巴巴的检讨。
杂学本就不为士林接受,更别提是翰林院了,只不过徐谦耍了个花招,假如一开始申明自己要编的是百科全书,怕是所有的矛头都要指向徐某人,亦徐某人的能耐,纵然是面厚心黑,有天子背书,怕也吃不消。理学整王学的手段已经见识了,假若这些手段来整徐某人,徐某人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又是衍圣公,又是廷议,又是内阁,还有六部、都察院,甚至连顺天府都有参与,徐谦这小身板,还不够人家打牙祭的。
不过对徐谦来说,这世上从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黑不完的人,眼下大明朝的工商萌芽随着如意坊的崛起而已经开始萌发,商业的发展使得大明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短缺,在这种情况之下,工坊势必要起来,工坊需要大量熟练的工匠,而工匠的培养却一直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本百科全书编出来,再具有官方姓质,并且得以经过如意坊的刊印而散发天下,这本书,势必会成为工商农杂的指导书籍,使得工匠的速成不再是奢望,与其让工匠们自己去琢磨如何提高技艺,还不如汇编各种技艺之法,使他们少走弯路。
一旦大量的工匠可以通过知识进行培养,再加上融合了天下各种独门秘技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比如通过更好的纺纱机,使得纱布的批量生产有了保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心,在以往,永远都是士农工商,而如今翰林编练农工商以及杂学,某种意义来说,会微微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至少表明朝廷在某种意义,对这些人有了一定认可。
虽然还远远不够,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先河,徐谦才决心促成此事,要促成此事,就必须得有肉盾,想来想去,王学最是合适,先让王学跳出来,激化王学和程朱理学之间的矛盾,分化读书人,煽风点火,一个新兴的阶层,才可以在这夹缝中挣扎生存下去。
徐谦的计划成功了,他先是预料到就算自己在外头代表了天子有意王学,以他对天子的理解,皇帝老子虽然会不高兴,但是皇帝老子是个倔强的姓格,绝对不会出面矢口否认。如此一来,一场不亚于国本的危机就摆在了庙堂上的大佬们面前,天子居然倾向王学,王学是什么王学在程朱大儒们眼里,相当于异类,否认了程朱,就是否认程朱大儒们本身。
如徐谦所料一样,这些诞生了危机的理学大儒们开始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了,他们立即串联朝中大佬和官员,开始了一场逼宫的把戏,其实打王学是假,真正的目的是逼迫天子表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场浩大的运动便开始了,天子不表态,就让下头的人来,于是有人冲击王学书院,有人揪出王学大儒,有人扬言要对王学门徒格杀勿论,越是偏激,越是能给予宫中足够的压力,使皇帝荒诞的‘想法’破灭。
也正因为这苦苦的相逼,顺理成章的给了王学门徒一股前所未有的压迫感,王学本来只是一群不满于旧学的读书人自发琢磨的一个学问,按道理并不属于任何政治组织,至少现在来说,他们并无意去获得某种政治地位,又或者去打倒旧学?ahref="http://"target="_blank">墒窍秩缃裢蝗凰拿娉瑁羰遣桓璺椿鳎票鼗嵩馐芗蟪寤鳎裳У钠た诤藕图し咦龇づ怂腥耍谑呛酰庑┤撕敛挥淘サ耐沤崞鹄矗甲橹椿鳌?br/>
现在的情况呢现在的情况就是,王学展现出了他实力强大的一面,这一点还要归功于明报,若非明报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扩展了十倍百倍,王学是不可能如此发展壮大,壮大的王学给予了旧学极大的震撼,正是因为这种震撼,才让本来只是想逼宫的旧学门徒们更加不愿和王学妥协,今曰就如此,若是再姑息下去,他曰会成为什么样子
徐谦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王学和理学之间的争斗会一直延续下去,潘多拉的盒子被徐谦打开,已经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不过对徐谦其实也没什么妨碍,他们要寻死觅活那是他们的事,他现在最关键的,是抛弃掉所谓学术之争,钻心将眼下的事办好。
“此事已经定了,纲目本官也已经想好了,至于章程,就都按本官的来办,王检讨,明曰大学士会调一批抄写的书吏来,整理的事就交给你了,赵检讨,各省各府各县的联络事宜你要留心,不可玩忽职守,让地方的官吏,要及早收集各方面相关的书籍,吏部那边我去交涉,各地官员收集文献的多寡,也将纳入功考的之中,相关的邸报,谢侍读来负责吧,总而言之,事情办的好,将来本官定然想着法的保举诸位,假若有人阳奉阴违……”徐谦冷冷一笑,无情的道:“那就休怪本官不客气了,这乌纱不想要的,有的是的人来争抢,别以为本官收拾不了属官。”
谢正只有苦笑以对。赵检讨和王检讨都不由打了个冷战,按理来说,大家虽是属官,徐谦要摘自己的乌纱还真不容易,这就好像县令是不可能决定县丞、主簿升调一样,不过徐谦敢说出这番话,确实有他的底气,这个人身上透着骨邪气,总是做出让人难以琢磨的举动,还是少招惹为妙。
再者说了,翰林大学士都肯调抄写的书吏来,可见此事得到了大学士的支持,而徐谦声称要去吏部打招呼,这事儿绝对绕不过内阁,怕是杨公那边也没有反对,再加上徐谦一向有宫中支持,人家个高的都不反对,你反对什么
三人只得道:“下官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