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根本就没有选择的问题,为了赈灾的事,整个朝廷都别想过个好年,况且这事儿实在太大,十几万灾民转变成了流民,到底饿死了多少人也只有天知道,在这个情况之下,若是有人去赈灾,你却说他们不是报效国家,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汪峰眯着眼,慢悠悠地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徐谦正色道:“不想说什么,只是想汪大人老实回答这个问题,若有人肯为朝廷分忧,悬乎济世,这些人是否可称之为报效国家”
汪峰犹豫了一下,勉强点头道:“这是自然。”
徐谦冷笑,声音变得高昂起来,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口中所说的下贱商贾偏偏带着大量财货、粮食前去河南,这些人算不算报效国家”
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轰得一下将汪峰的脑子炸得嗡嗡作响,汪峰难以置信,满是狐疑地道:“你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假若证明这些商贾报效国家,那么自然也就可以证明如意坊于国有益,而汪峰抨击如意坊,言辞激烈,说他带着图谋和居心也不算是栽赃陷害,这也是汪峰震惊的原因。
徐谦叹口气,随即从袖中抽出一本簿子,拿在手里扬了扬,道:“这个簿子里登记的都是商贾们带着粮食、财货前去河南的账目,其中赈济的粮食有二十七万担,草药七百余斤,布匹三千九百匹,银钱四十九万六千两。除了赈济河南灾民,还有商贾已许诺重建,将新建学堂三十七处,修葺石桥、一百一十三个,修缮河堤十二处,除此之外还有道路、引水等等,不计其数。这些商贾早在半月之前就已在如意坊登记,会由如意坊派出专门人员检验他们的赈灾物资,赈济之物到了河南之后也会受如意坊专门人员督促,虽然可能会有一些错漏,也可能会有一些失当之处,不过想来大的纰漏应当不会发生,现在这些物资想来已经运抵了河南,诸位若是不信,等河南官府的奏报就是。”
这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些等着看好戏的官员一个个面如土色,震惊无比,其中有不少对于数字都是很敏感的人物,他们清楚地记得,这一次河南大灾,朝廷赈济的粮食也不过是十三万担而已,可是如意坊倒是好,居然一下子拿出了二十七万担,足足是朝廷的一倍之多,更骇人听闻的是,这些商贾居然还肯修葺学堂,修缮河堤,如此之多的物资,想想都觉得惊人。
在他们看来,商贾自是逐利贪婪,想从商贾手里抠出钱来,真比登天还难,每到灾年,商贾们不去哄抬物价、囤货居奇就算不错,今个儿怎么太阳打西边出来,居然一个个跑去赈济,还如此积极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如意坊颁布的那个商会的举措上,其中所谓的优惠积分,可以通过做善事来积攒,若只是单纯上贡,想要获得一点积分的价值往往抵得上做善事赈灾的三五倍,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眼热于百户、总旗、小旗身份的商贾立即意识到,许多事宜早不宜迟,而眼下正好河南大灾,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如饥渴了不知多年的汉子,突然遇到了天上掉下林妹妹的好事,有人按捺不住,第一个出了手,接着就有第二个、第三个,许多人趁着这个机会,索姓一次姓多积攒一些积分,甚至有人直接上万两银子拿出来购买所需物资,随即送往河南去。
商贾们其实未必是理智的动物,一旦有人起了头,其余人就和打抢一样,于是乎,无数的物资通过各种办法一起往河南涌去。
本来朝廷早就应该发现异常的,可是偏偏他们大多数时候对商贾都是不屑于顾,再加上许多人猜测这些人想来是运了货物去河南囤货居奇,高价发卖,像这样的事倒也是常见,因此关注的人委实不多。
现在徐谦将这簿子拿出来,所有人都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徐谦,接着有些人看向了汪峰,眼神之中流露出了对汪峰的同情。
其实最是震惊的是嘉靖,嘉靖原本只是抱着几分忐忑的心情听审,审到后来有点变味,他不由有些恼怒,显然对于几个主审很是不满,结果徐谦拿出了簿子,突然告诉他,河南的大灾怕是已经轻易解决,闹得朝廷几个月都不安生的问题已经无影无踪。
嘉靖先是一愣,随即便是心下狂喜。
这就像一个人对某件重要的事束手无策,苦苦折腾了几个月之后,突然有人轻描淡写的告诉他,问题已经不再了,已经消失了,这个问题再也不会烦扰你,这种心情可想而知。
更何况徐谦的这个账簿猛地给了嘉靖一个启迪,这个启迪就是,只要如意坊还在,将来再有灾情,怕也再不会困扰朝廷,再也不会让朝廷几个月都不安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