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运河失守(2 / 2)

左右轻骑离开大营,蜂拥而出,向着那些正在乱蹿的工匠冲了过去,不久河东岸响起一声声呵斥。

“站住!”

“都别跑!”

“砰,砰。”

人喊,马嘶,火枪爆鸣声响起,骑兵很快控制住了局面,将惊慌的工匠还有雇工们控制住了,并且开始组织撤退。

可是这里足足有十万人,还有着海量的物资,一时半会又哪里来得及撤,况且这一路撤退路途遥远。

两千多里的撤退路线上,到处都是荒漠戈壁,无遮无掩的大平原,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

十万手无寸铁的工匠,一旦盲目进入这片区域,纯靠步行用两条腿走回去,还能活着回去的能有几人?

“这不行呀!”

黄得功情急之下将工头,还有承包商召集了起来,强令了一番,也别管什么物资了,赶紧把马车上的东西搬下来。

什么铁骑,工具,木材都别要了,扔下一切可以扔的东西,只带着粮食和人立刻撤退。

“撤,撤,赶紧撤!”

军令如山,大伙只得应命,承包商,粮商们忍痛扔下了各种物资,往马车上塞满了人……

不多时,一辆辆满载着人员,粮食的马车缓缓向后方撤退,这让黄得功略微松了口气,他心中明镜一般敞亮。

这些工匠是谁的人呐,这可都是关中秦王那些大佬旗下的宝贝疙瘩,培养这些熟练的建筑工匠容易嘛?

在这个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没有搅拌机的年代,瓦匠,木匠,泥水匠,可不是低贱的手工劳动者,这就算高精尖人才了呀。

受技术能力的限制,在这个没有施工图纸的年代,建造这种发杂的工程,基本上全靠工匠的经验。

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

就这么一代一代人,将复杂的施工方法流传下来了,成就了大明工匠天赋异禀的建造技术。

要真是把这些工匠要是折在此地,他老黄,又该如何向关中大佬们交待,这是关中集团的心头肉呀。

黄得功这个想法有些私心,他是真怕这些宝贝工匠损失太大,得罪了关中秦王那些大资本家。

日后见了面只怕是……

不过保住这些工匠,却是眼下最正确的选择,不管怎么说,在黄得功严令之下,分批撤退的工匠乘坐着马车,驮马,缓缓踏上了归途。

随着大批工匠仓皇撤离,留下了尚未开凿完成的运河之畔,还有在烈日中默然肃立的一排排士兵,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血腥战斗。

河西岸,法军大营。

“轰,轰,轰!”

隆隆炮声中,看着己方炮火完全占据了上风,而对岸明军在炮火中变得十分混乱,路易十四亢奋的哈哈大笑。

“哈哈哈。”

此刻这位法兰西太阳王,好似拿破仑附体了,在密集的炮火中指挥着千军万马横扫一切。

“渡河!”

“进攻!”

在路易十四的催促下,在数百门大炮掩护下,在长达数十里宽的干枯河面上,法军架设浮桥的速度骤然加快。

隆隆的炮声整整响了一天,直到夜幕降临,视线不清的法军才停止了炮击,并且点燃了火把,继续连夜架设浮桥。

东岸,明军大营。

喧嚣中,黄得功带着护兵,参谋军官在一片狼藉的大营中穿行着,到处都是匆匆上车撤往大马士革的车队,驮马队。

得益于大明的富足,营中并不缺乏马车,驮马这些运输工具,十几万工匠已经撤了一半,可是扔下的是大宗物资。

各种各样的铁料,模具,木料就不说了,就连米,粮,油大量生活必需品也堆积成山。

站在一间大型粮库之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大米白面,黄得功停下了脚步,嘴角直抽抽。

败家呀,造孽呀,老黄一个劲的叹气,咱老黄可是穷苦出身,什么时候干过这种造孽的事情?

“多久能运走?”

这话问了出来,左右顿时鸦雀无声,良久才有人道:“回黄帅的话,估摸着……三天。”

“得咧!”

一听这话,黄得功便挥了挥手,决然道:“带不走便统统烧掉。”

左右顿时一阵沉寂,良久才有人道:“黄帅英明。”

这也是实属无奈,带不走便只能烧掉,不然岂不是成了资敌,在营中转了半个晚上,午夜时分老黄又回到了前线。

“呼!”

此时此刻,对岸点燃的火把密密麻麻,好似夜幕下繁星点点,将整个河堤照的纤毫毕现,形成了强大的压迫感。

火光熊熊,篝火处处。

正在架设浮桥的法军工兵,好似蚂蚁一般密密麻麻的铺满了河面,几十条浮桥同时铺设,已经完工了将近一半。

“呼。”

一阵夜风吹过,黄得功面色凝重,却又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冷哼:“哼!”

这一幕,让他依稀之间好似回到了当年的辽东,当年在铁岭卫,浑河之畔他以三千辽骑,面对着六万满清八旗的那一幕。

“哼!”

又是重重的一声冷哼,这位深陷绝境的老将,被激发出了身为辽人的豪勇,将心中的血性激发出来了。

这时他想起来洛王殿下的那句话。

“狭路相逢勇者胜!”

左右将官,轰然应诺。

日落又日出,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当法军的几座浮桥同时架好,士兵便迫不及待的蜂拥而来。

河东岸的明军也没闲着,一夜忙碌,早已在河岸上法军大炮的射程外,草草构筑了防御阵地。

还是老战术,堑壕火枪加胸墙,可时间紧迫,堑壕已经来不及挖了,只草草挖了几道浅沟,浅沟里密密麻麻铺满了各种杂物。

胸墙倒是十分坚固,毕竟这里是工地,到处都是大石头,砖瓦,再用泥浆涂抹一番便形成了一道道掩体。

掩体后,是严阵以待的大约四万明军士兵,还有两翼负责掩护的八千名骑兵,总兵力也不足区区五万。

喧嚣中,当隆隆炮声再次响起,在炮火掩护下,通过浮桥渡过了运河的法军士兵越来越多,一个个整齐的步兵方阵开始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