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长孙
一场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让长安城的气温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不过,今天大唐的粮食大丰收。
不管是传统的大米还是土豆和地瓜,收成都非常的好。
这让长安城的百姓的脸上多了不少的笑容。
因为粮食丰收,粮食价格就会下跌,这对于不种地的百姓来说是个好事。
当然了,种地的百姓因为整体的收成在增加,倒也不会收入下降。
毕竟大部分百姓种地都是给自己吃。
以前吃不饱,现在能吃饱,这就是幸福。
“苏我使臣,从《大唐报上的内容来看,高句丽的战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新军都已经开始班师回朝了,留下来的兵力也直接分到各个城池,就地转为当地百姓了。
之前报纸上吹嘘说唐军要赶回来过年,我还觉得不相信。
没想到人家现在真的做到了,实在是不可思议啊。”
倭国使臣府邸,近卫三郎跟苏我人见一遍吃火锅,一边聊天。
经过去年的培养,已经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辣椒,喜欢上了火锅。
今年的辣椒产量相比去年又是上百倍的增加,价格一下子就变得亲民起来。
虽然不至于说普通百姓家都能随便吃辣椒了。
但是对于喜爱辣椒的人来说,每天炒菜放一点辣椒,还是可以做到的。
“大唐太强大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你看看长安城到凉州的铁路,完全使用精钢来铺设。
之前我还觉得这条铁路很可能会因为精钢产量的问题以及造价的问题,周期会拉的很长。
但是整个今年,这条铁路就已经完工三分之一了。
有了经验,大唐的好几个钢铁作坊又开始扩大产能了,明年指不定这条铁路就差不多建好了。
哪怕是晚也晚不到后年。
到时候,大唐肯定会进一步的修建其他的铁路。
再加上一直在不断修建的水泥道路,这些道路的修建吸引了无数的人力和作坊投入其中。
之前我还觉得这是一个亏本生意,至少对于大唐朝廷来说是一个亏本生意。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不能简单的那么看。
我觉得倭国内部也是可以考虑去修建一条水泥道路。”
苏我人见慢慢的感受到了大唐修路的妙处。
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现在完全理解了。
“苏我使臣,这修水泥路是需要水泥的,其他沙子、砂石之类的,我们国内肯定是不缺的。
但是水泥的话,虽然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但是运输到倭国,价格恐怕就高的吓人了吧?”
近卫三郎一下就说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修路,水泥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我们直接去跟大唐工部交涉,从他们那里购买水泥作坊的技术。
或者直接就邀请他们去难波津修建水泥作坊,我们从他们的水泥作坊购买水泥。
这个生意是绝对有得挣的。”
苏我人见显然觉得水泥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毕竟,相对于钢铁来说,水泥受到的关注度还是没有那么多的。
“水泥作坊在大唐之外的地方还没有出现过,如果我们要说服唐人,一定要有让他们接受的利润回报才行。”
在长安城待了那么久,不管是苏我人见还是近卫三郎,都对唐人的做事风格有了一些了解。
像是孔颖达这样的人,可能一些虚名或者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就能搞定。
但是大部分的官员,却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我们倭国不缺金银,缺的是商品和技术。这一次,
我们好好的跟大唐合作,把难波津到奈良城的水泥道路修建工程直接给到大唐商家。
然后给与足够的建设预算。为了多挣钱,这些唐人商家也会主动的在难波津去生产水泥这些东西的。”
苏我人见这么一说,近卫三郎的眼神亮了几分。
这个提议,听起来似乎可行啊。
……
“孔祭酒,陛下有意在平壤城及韩王殿下封地的各个城池之中设立一些小学,给高句丽人传授我大唐的儒家文化,你可愿意主动承担这项任务?”
国子监中,岑文本主动的过来找孔颖达,显然是别有目的的。
“给高句丽人传播我大唐的儒家文化?”
孔颖达本来对岑文本突然来找自己是心中很警惕的。
但是没想到自己居然听到这么一个消息。
实在是太让人感到意外了。
“没错,儒家的仁爱精神,我们也要让高句丽人享受一下嘛。
儒家朝廷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辽东道,把高句丽原本在半岛上的地区封赏给韩王高建武了。
那么如何安抚高句丽人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韩王殿下的治下百姓,也算是我大唐的百姓。
哪怕是他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认知,我们也要让他们慢慢的养成这个认知。
几代人之后,他们跟我们大唐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岑文本倒也没有跟孔颖达去隐瞒自己的目的。
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再说了,岑文本有信心说服孔颖达,哪怕是孔颖达知道了这个提议的目的。
毕竟,儒学如今在大唐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
大家都知道陛下最重视的就是科学。
不仅渭水书院扛起了科学的大旗,由宫里面出面组建的京师大学堂也是注重科学。
甚至连孔颖达自己带领的国子监,也在接受科学的存在,并希望在科学这个领域取得超过渭水书院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孔家的影响力自然是在下降的。
孔颖达不希望看到这样子的场景,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岑尚书,传播儒学经典,自然是我辈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专门去到海外传播学业,以前是没有碰到过的。
你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你的提议?”
不见兔子不撒鹰。
趁着还能讨价还价,孔颖达肯定也是希望能够给自己争取一些好处的。
“事情很简单,就是朝廷和韩王府共同出资,在平壤城及其周边城池修建师范学院。
首先成立的会是平壤师范学院,在这个学院里头,所有的教谕都由我们大唐来安排。
他们的目的就是教授高句丽的学员一些儒学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更好的将这些儒学知识传播给其他人。
说白了,我们希望师范学院的学员将来都能成为高句丽人当中的教谕,进入到各所蒙学和小学之中。
等到这些高句丽人小学毕业之后,就可以来到长安城来进入到各个书院去学习。”
要彻底的统治一个地方,肯定是要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上去的进展。
要不然的话,这种统治绝对是暂时的,迟早是会被推翻的。
这个情况,岑文本自然是充分的考虑了。
“这些师范学院,教谕是我们大唐的,那么管理什么的自然也是由我们大唐说了算咯?”
“那是自然!”
“岑尚书,这个方向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支持的,国子监也愿意配合礼部的工作。”
孔颖达也是老奸巨猾,就是要等着岑文本主动的请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至于官面上要让国子监配合的,他自然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平壤师范学院的规模会比较大,需要上百个教谕,我觉得曲阜孔家可以把家中的一些子弟安排去平壤。
孔祭酒也可以请颜家和孟家的人安排一些子弟前往平壤城。
虽然眼下已经是冬天了,但是陛下会说服韩王殿下把他的王宫让出来作为平壤师范学院的校址。
所以现在就需要准备教谕、学员等各方面的工作,过完年之后立马开学。
争取在明年培养出第一批的教谕。”
大唐在平壤城的这些安排,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只是学习了一年的学员能够有什么水平,这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第一批选出来的肯定是会唐文的人。
他们经过一年的洗脑,能够对着书本把《论语、《尚书之类的内容传授给学员就足够了。
反正大唐也不是真的指望这些高句丽人将来能够出什么大的文化人。
当然了,在这种体制的培养之下,将来高句丽肯定是可以出几个文化人的。
但是这不是更好吗?
更加有助于高句丽融入到大唐之中。
“时间这么紧张的吗?”
如今已经十一月份了,很快今年就过去了。
留给平壤师范学院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难怪孔颖达感到一点点头疼。
“孔祭酒要是觉得有困难的话,这平壤师范学院院长的位置,留给其他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哦,对了,本官忘记说,平壤师范学院的院长,同时也会兼任韩王府长史的职位,负责韩王府的诸多大事。”
岑文本再一次的抛出了一个诱饵。
一个亲王的长史,那可是至少从四品,甚至可以是正四品。
在官员品级普遍不是那么高的大唐,这个位置已经很不错了。
“朝廷有事情需要我等配合,国子监和我都是会全力支持的。
不过我觉得既然朝廷在平壤那边有那么多的学院需要建设,倒不如一次性的一起推进。
这样子反倒是可以减少很多的重复工作。
一座平壤师范学院完全不够用,可以再在其他几个地方,修建几座平壤师范学院的分院。”
说出这话的时候,基本上就意味着孔颖达已经同意了岑文本的提议。
只不过是现在还想要再拿点好处回来。
喜欢权利的人,是绝对不会嫌弃权利不够的。
如今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出现在孔颖达面前,他怎么可能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