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2 / 2)

正在这时候,赵孝成王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来了。赵王急忙与他商量,他认为赵国应该马上出兵,接受韩国献给赵国的17座城池,以后赵国便可以大展拳脚,大展宏图。

岂料赵豹不但没有高兴的意思,还直接给赵王泼冷水。赵豹认为若赵国可以如此轻易地得到上党,定然是事出有因。当前的形势很明显,秦国对于上党花费了大力气,有势在必得之心。倘若赵国将上党夺来,秦国定然不会甘心。冯亭此举,是要驱狼搏虎、祸水东引,进而借用赵国的兵力抵抗强大的秦兵。他的真正目的不是向赵国靠拢,而是借赵国之力保卫韩国。

只是赵孝成王自即位以来一直没有建立什么功勋,能够有如此好事让他坐享其成,即使有危险,他也甘愿冒险。于是,赵孝成王转头找平原君赵胜,看他能不能够给自己一些更加有见识的建议。

赵胜自然明白赵王的心思,他知道,其实赵王早就做好了接收上党的准备,现在需要的是一批支持自己的人和一个出兵的理由。赵胜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既然劝不动,索性就顺水推舟。

赵胜在见赵王之前已经考虑了很多,所以赵王一开口,赵胜便直接应答:“这是好事,要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如果经营得好,说不定赵国还能够凭借这一次机会崛起。多少年以来,赵军屡次发百万大军进攻别的国家,想要夺取一两座城池,但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现在赵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坐收17个城邑,何乐而不为呢?上党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被秦国占领,则赵国的邯郸就会直接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邯郸贵为赵国的国都,南阻漳水,西恃上党而守太行。现在魏国的河内已经被秦国占据,如果上党也被秦国占据了,赵国再想与秦国争夺太行之地,就会难上加难。到时秦国居高临下,整个中原就成了秦国的板上之肉。因此,与其让秦国轻易地获取上党,不如率先占了这个战略要地以巩固邯郸。赵国如今兵强马壮,即使秦国要决战,赵国也不必惧怕。赵国即使没有获取上党,当秦军占领上党后,也必将出兵直入三晋之地,到时还是要和秦军一战。”

赵胜这样一说,赵国上下顿时豁然开朗,文武百官的意见趋于统一。于是,赵国决定就此出兵占了上党。此次带兵之人就是支持出兵的平原君赵胜,赵王命他率军5万,前往上党收地。赵胜来到上党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冯亭传达赵王的旨意,将其封为华陵君,给他食邑3万户;此外,赵王还将17个县令封为侯,分给他们食邑3000户,吏民们全部晋爵三级,赏金6两。

赵胜认为,受到如此厚待的冯亭一定会感恩戴德,痛快地将上党交付给赵国。岂料冯亭却闭门不受,甚至都没有见一面赵胜。他甚至哭着说:“吾卖主地以求富贵,是为不忠也!”他还言辞凿凿地列举了自己的三个大不义。不义之一,冯亭没有经过韩王的允许,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不义之二,赵王给冯亭如此高官厚禄,冯亭实在是受之有愧,因为这是他依靠卖主求荣而得来的;不义之三,韩王把冯亭当做心腹,将如此重要的战略重地交给他,他却没有依据上党的险要而拼死防守。

冯亭此举,使平原君赵胜有所触动:没有想到冯亭竟然是一个忠臣。

实际上,冯亭之哭是另有原因的。这一切的因由,不仅是他对韩国不忠,还因对赵国不义。将上党郡17座城池交给了赵国后,秦国会将赵国看做仇人,而其他国家也会心生嫉妒。如此一来赵国便被摆到了一个“不道义”的窘境上,其他国家即使不来攻打赵国,也不会在秦赵两国的争斗中给予赵国援助。

但是历史学界对于冯亭的所作所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冯亭不仅是对韩国不忠,更是对赵国的不忠。其实在这以前,冯亭早就和秦军暗自联系。秦军的首要作战目标是赵军,献上上党,正是为了引诱赵军前来。秦国此刻的军事战略其实是很矛盾的,它既想和赵国发生正面较量,又对赵国的实力存有疑虑。因此,秦国下了血本,收买了冯亭,令其叛韩继而向赵国诈降,最终将赵军引到秦军的包围圈之中,对其进行伏击。

这种猜测不是没有依据: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三人皆在秦朝入相为将,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猜测。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实的,那冯亭的心机之深沉,谋略之可怕,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此刻赵军只有满心的欢喜,哪里会考虑到这一层呢?历史记载,平原君在城门外等冯亭哭了三天三夜之后,进驻城池。赵胜向冯亭保证,赵军一定会全力以赴保卫上党。而冯亭也表示,高官厚禄不重要,只要上党还在韩国或者赵国的手中,三晋之地就能够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