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计划强渡(2 / 2)

荆州世家之中,第一个派了族中子弟前去洛阳的就是蔡瑁,他也是第一个写了亲笔信跟刘备攀交情的,此后更是尽心尽力,建立了一个打着酒肆幌子的据点,将荆襄各地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

朝廷各路大军能够从三个方向畅通无阻地进入荆州,一路势如破竹,其中也少不了蔡瑁之前提供的详细情报,使得各路将领,尤其是关羽这一路完全掌握了南阳诸县虚实,得以随机应变地分配军力。

蔡瑁是自己人。

包括关羽、诸葛亮等人在内的军中高层都知道这件事,刘备甚至还给了诸葛亮一封密信,让他想办法送到蔡瑁手中,让其见机行事。

此时看着荆州军的防御体系,诸葛亮本能地感觉到了不对——

如果蔡瑁是敌方主将,那他肯定是要寻找机会,率领水师北上投诚,帮助关羽运送兵力渡过汉水,做一名光荣的带路党。

出于这样的考虑,汉水一线乃至于荆州的防御应该是越薄弱越好,刘表政权迅速覆灭,才符合蔡瑁和他身后蔡氏家族的利益。

可是眼下看来,荆州方面是要以鱼梁洲为中枢,水师部队为翼助,固守汉水一线,报的是长期作战的心思。

费尽了心思挖自家墙角,眼看着墙要塌了,又用自己的身子去顶上?

如果这是蔡瑁的布置,那就说明他要么是个彻头彻尾损人不利己的蠢材,要么是个间歇性神智失常的疯子。

但蔡瑁显然不是这两种人。

“不管怎么说,行军作战,本就不能把胜算寄托在别人身上,孔明,我军缺乏战船,想要突破第一道防线,把鱼梁洲拿到手里,可就要看你的了。”关羽收回心思,对诸葛亮嘱咐起来:“我们可不能像那庞士元所说,用人命去填。”

“将军放心,小侄必不负重托。”诸葛亮抱拳应道。

这一次被运送到荆州的天雷火炮种类颇多,大小各不相同,最小的是二百余斤重,四尺多长,发射鸽子蛋大小铁弹的鸟炮;最大的是重达两千多斤,长度接近一丈,需要搭配同样重量的钢铁炮座才能正常使用大将军炮。

诸葛亮和他的团队要做的事情不少,第一条就是合理安排这些尚未经过战场考验的兵器,记录下每一种火炮的发射数据、战场表现,为此后的火炮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条,也是刘备最关注的一条:火炮上船。

按照刘备原本的计划,襄阳水师归顺朝廷之后,数量众多的战船就要全部成为试验品,试验不同结构、不同规格的船只能够搭载什么规格的火炮,能够搭载多少火炮。

这些火炮来到荆州,研究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实战。

然而看现在的态势,荆州水师很有可能成为南征大军最大的阻碍,凭借关羽手中的简陋木筏和搜寻来的船只,直接横渡汉水几乎没有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鱼梁洲为跳板。

这正是当初庞统与徐庶二人在国子监中提出的战术,唯一不同的是,关羽决定利用火炮的射程来压制荆州水师,为强渡汉水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