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国子监(2 / 2)

“赶快把消息送回族中,让他们多派精英过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万一错过,可就要抱憾终身的。”

洛阳城外,类似的话语不断地此起彼伏,不少马车又调转车头,沿着来时的道路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由于他们离开的规模有些大,行色匆匆,还把从较远地方赶来,至今还在半路上,没明白发生什么情况的世家子弟给吓了一条,还以为是洛阳出了什么大事呢。

“这些人可真是,刚来的时候还满腹牢骚,对陛下颇有微词,可到了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是不住嘴地称赞陛下,在他们口中,陛下已经跟尧舜在世差不多了。”御书房中,郭嘉一面喝着茶,一面不屑地冷笑着说道。

作为一名经验老道的谍报头子,郭嘉早早就在城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安插下不少眼线,对那里发生的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刘备的风评在短短几天就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着实是让他哂笑不已。

因为刘备在朝廷又设置了一道筛选机制,使得察举制名存实亡,世家大族再也无法凭借家族势力垄断地方的上升通道,那些家族的子弟自然是对他满腹怨气的。

再加上国家用强权收回土地、隐匿人口,使得地方豪强失去了跟朝廷叫板的底气,在这些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看来,更是挖他们的根。

若是有机会,这些人完全不介意把皇位上的人给换一换。

然而,国子监这个重磅炸弹一扔出来,这些人就又高兴了,觉得天子还是明事理的,知道谁才是国家栋梁。

以往举孝廉、举茂才,都是有名额限制的,地方大族往往要争得头破血流,花费不少代价,搭上许多情分,才能争到珍贵的名额,而且举了孝廉,往往也只是在地方从吏员做起,看上去美好,实际也是挺慢的。

如今朝廷设立了国子监,大家有了直面朝廷、甚至于直面天子的机会,只要考进去就是预备役官员,用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叫“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可比之前的察举制省心多了。

考试怕什么,堂堂世家大族的子弟,要是连读书都读不过别人,那就趁早把脑袋插尿罐里面死了得了。

所以,几乎每个对自己的本事有点信心的,都在交口称赞刘备的“仁政”、“一扫沉疴”,还有人开始自发地给刘备抹金,力图证明刘备的血统比在世其他刘氏子弟纯正高贵,乃是帝位理所应当的继承者。

刘备集团之前一直担忧的这个名分问题,似乎也逐渐地不是问题了。

实话实说,郭嘉心里肯定高兴,但同时,他也对这种无耻的捧臭脚行为十分不齿。

“所以说,很多读书人其实跟娼妓差不多,甚至德行更差,人家出卖肉体是为了生存,他们出卖节操,却只是为了私欲。”刘备同样不屑地笑了笑,“还记得蓟城馆舍里那条大黄狗吗,刚开始的时候见了我就要狂吠,喂了几次肉骨头就好了,尾巴摇得可欢实了。”

“当然记得,被我们养得膘肥体壮的,翼德还一直嚷嚷着要吃了它。”郭嘉大笑起来,“现在也不知道还活着没。”

“早死了,当年左元放、葛孝先那些方士们给喂了颗仙丹,结果吐了几天白沫,没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