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这个和那个(2 / 2)

在诸葛亮看来,甘宁对前来倭国的汉人有些纵容,很容易导致社会风气堕落,长此以往,即便汉人彻底占领了这里,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烂摊子。

对于倭国精英的处置方式,更是诸葛亮看不惯的一点。

那些人仰慕华夏,你就大大方方地接纳并汉化啊,当年冠军侯霍去病跟匈奴人打仗,手下最悍不畏死的就是一些匈奴士卒,这些异族天生仰慕强者,压根不管自己的主子是单于还是皇帝,只要你足够强,足够狠,他就会老老实实地给你当狗。

多点狗怎么了,你养不起吗?

“师兄觉得师叔有些狠辣无情?”二人走在路上,很多话不能直接了当地说明白,司马懿只能兜了个圈子,表明自己针对的话题。

诸葛亮停下脚步,四处看了看,然后伸手一指,当先走进附近一家打着“酒”招牌的小小酒肆。

亮铜牌,给钱,清场,就连酒肆的店家和小二都被放了假,出门转街去了,这时候诸葛亮才认真地看着司马懿说道:“不是狠辣不狠辣,而是师叔眼界有些窄了,他应该设法将狄夷化为己用,以夷制夷,这才是省时省力的正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土生土长的倭人怎么会跟我们一条心,如果任由他们前往汉地求学,知晓事理、掌握技术,迟早会生出祸患。”司马懿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我是觉得师叔做得没错,防患于未然。”

“你的意思是就靠我们从本土输送人才过来?”诸葛亮皱起眉头反问道。

“有本事却没地方施展、甚至是没活路的汉人多了去了,要不然能有张角和黄巾贼?”司马懿学着刘备的模样敲了敲桌子,“先生在全国各地开设学堂、书院,十年二十年下来会培养出多少人才,朝廷和地方有那么多职位供给他们吗?韩州、倭国、以后的西域、交州、日南等地,就都是我们缓解这方面压力的好地方,自己人都不够分呢,师兄还想着以夷制夷,岂不是本末倒置!”

“黄巾贼不一样,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贫困和饥荒才铤而走险。”诸葛亮这几年跟随刘备一起生活,也听师娘张宁讲述过自己的悲惨往事,对这种世道不公便揭竿而起的举动抱有同情态度,甚至觉得这才是正义,哪里容得司马懿拿来举例子。

“绝大多数黄巾贼都是师兄说的那样,但归根结底,更多的原因还是有才之人无用武之地,说得明白一点,当年张角周游全国传道聚众,甚至能把暗桩布置到宫中内侍,这是单凭他的本事?”司马懿冷笑起来,将自己家族当年掌握的情报说了出来,“没有各地世家豪强暗中支持,帮着一起蒙哄天子,只怕张角出不了冀州就被抓起来处死了,还谈什么百万教徒。”

诸葛亮有些惊住了,他的才智心性都比司马懿强,这不光是刘备一个人的说法,然而,琅琊诸葛跟河内司马相比,能够接触到的官场内幕还是层级不够,再加上父亲早死,家族衰败,他能够接触到的东西就更少了。

按照司马懿的说法,黄巾之乱实质上就是地方和朝廷内部勾结,借张角之手,把大汉王朝往沟里面推一把,不管推了之后的结果怎么样,他们都能从中吃得盆满钵满。

这些人的举动,解释起来无非就是利益二字:他们觉得自己能够从中攫取钱财权势,能够更好地施展手段,满足野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