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罢兵(2 / 2)

两人就那样并肩而立,默默地看着幽州军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地平线上,孙策才再次开口。

“公瑾,你是对的,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先把江东基业稳下来,再想着跟天下群雄争锋。”

早在一年多前,孙策和周瑜就为了未来几年的战略方向而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周瑜主张稳扎稳打,安抚江东士族和民众,在稳定后方的同时大力发展水军,将长江变成所有敌人都无法逾越的天堑,孙策则可以利用水师向彭蠡泽、柴桑甚至是荆州江夏地区用兵,不管北方战况如何,最后都至少能保证南北对峙,两分天下。

而孙策一心想着复制父亲当年的荣光,金戈铁马地驰骋疆场,面对面地战翻敌人,说来有些可笑,他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却一心向往着率领铁骑纵横天下,认为那才是真正男人应该做的事,至于舟船,哼哼,则是被他鄙视到沟里去了。

二人一番争执,谁都说服不了谁,孙策还是把手头的资源都投入到步兵的组建和训练上,希望有朝一日与北方群雄逐鹿中原。

可是两天前的那场战斗,让孙策清楚地意识到了北方霸主的可怕。

这支远征军不过是刘备安置在徐州的一路偏师,就已经可以硬碰硬地击退袁术麾下精锐与江东军精锐的联手进攻,如果刘备的主力到来,他孙策又有什么底气与之抗衡?

孙策年轻气盛,心比天高,拥有年轻人特有的狂傲,但这并不代表他蠢。

及时转变思路,对北方采取守势,将力量用于长江以南的土地,这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也是孙策的选择。

“那我们就不要在淮水一带久留,收拾了弟兄们的尸骸之后就撤回江东,我去豫章督造战船,训练水师,你安心对付严白虎,尽快把会稽拿下。”周瑜见孙策终于服软,心中也是颇为高兴,当即笑着说道:“江都和广陵两座城就留给吴老将军,有他坐镇,再有水路输送物资,我们就能把长江入海口握在手心。”

“就按你说的做。”孙策点点头,转身向山丘下走去。

兴平四年,徐州大军远征盘踞在寿春的伪帝袁术,不料前军主将曹豹与袁术早有勾结,临阵叛变,反戈一击,迫使张飞部队由攻转守,退向淮陵。

袁术麾下大将张勋率领本部人马、曹豹叛军以及江东孙策所部一路进逼,在淮陵城西三十里处与张飞展开激战,双方苦战一日,最终不分胜负,各自退去。

经此一战,张飞退守淮陵,张勋桥蕤退守钟离,孙策则是老老实实地返回江东,淮水南岸再次恢复了短暂的和平。

伪帝袁术本想御驾亲征,彻底拔掉张飞这个眼中钉,经群臣苦劝方才作罢,算是消停了一个冬天。

让袁术没有想到的是,冬去春来,本应是万物复苏,耕耘希望的季节,在他治下的九江郡却迎来了罕见的大旱,旱情席卷淮南,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夏秋时节,九江、庐江、广陵各地颗粒无收,然而袁术依旧花天酒地,尽情盘剥民众,致使治下爆发了广泛的饥荒,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在江淮闹灾荒的时候,江东孙策却传檄天下,宣布与所谓的“仲氏国”脱离关系,并大肆招揽灾民前往江东。

袁术称帝还未满一年,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