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修路(2 / 2)

王姓老者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旱灾等于减产,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减少粮食产量的损失,如今刘备大手一挥,又让半数农田休耕,剩下的一半农田能确保原有人口吃上饭吗?

可是当他将心中疑惑问出口之后,对面的年轻人却再次摇着头笑了。

“这种事情王公不懂,在下也不太懂,但我与幽州最有名的农学家交往甚密,听他讲过几句,庄稼和人不一样,不是把一碗饭分给两个人吃,就能让两个人都活下来。”年轻人解释道:“种地讲究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需要多少水肥是有底限的,将一亩田需要的水肥分摊到两亩地,得到的或许就是两亩结不出穗的稗草了。”

“原来如此。”王姓老者点了点头,随即又疑惑地问道:“农学家,可是诸子百家之中的那个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楚国人许行所创,宣扬顺民心、忠爱民修饥馑、救灾荒农本商末等学说,在董仲舒劝说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迅速衰落,许行的着作也流散得不知所踪,时至今日,只有一些博学之人才能从其他着作中的只言片语里找到有关农家的记载了。

这位王姓老者名叫王谦,是山阳高平人,祖父王龚曾经担任太尉、父亲王畅曾任司空,家学渊博,对诸子百家颇为了解,故而知晓农家的典故,如今乍闻农家死灰复燃,不由得大为惊讶。

“非也,此农学虽然与前人之学同名,却不涉及为政之道,而是专心致志钻研种植之术,为天下万民造福的学问。”年轻人笑着说道。

说来说去,原来就是出类拔萃的农夫啊。

王谦笑了两声,神态中有些不以为然,也不再纠结什么农田的问题。

反正他声名在外,家里还有些资财,即便有人挨饿也轮不到他,何必再为这些下等人的事情操心呢?

年轻人将王谦的表情变化尽数收入眼底,虽然脸上仍然是笑意盈盈,心中却是暗叹不已。

这年轻人复姓公孙,单名一个琰字,出身于渤海公孙家,自幼喜爱,对有才学之人颇为仰慕,后来前往幽州拜到郑玄门下,成为幽州书院的一名杰出弟子,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刘备阵营,如今正在基层历练。

此次前来河内,公孙琰也是抱着结识当地士人的心思,他听说山阳王谦正在朝歌隐居,又听说王谦之子王粲年少有才,便起了结交之心,但一番交往下来,王粲倒是不错,但王谦表现出的,却是与公孙琰往日里见到的庸碌之辈并无不同。

真是没意思。

公孙琰陪着王谦闲聊,心中却打起了算盘,想着怎样能把那个今年才十岁,身材瘦削且其貌不扬的王粲拐骗到幽州,去给自己当师弟了。大汉昭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