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罗贯中弄错了(2 / 2)

“所谓人间乐土,固然与我的治理有关,但更多还是这些孩子们的父辈与我齐心协力,不辞劳苦才建设成的,这里的每一处良田,每一处房屋,都浇灌了无数人的血汗。”刘备脸上依然满是笑意,话语中却带上了不少的感慨。

在座的不少年轻学子也曾经历过建设家园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长辈们胼手砥足、披荆斩棘、将荒野变为良田的英姿,许多人不由得眼眶泛红,几乎要流下泪来。

管宁也被这氛围影响,话语中充满了感慨,“使君居功而不自傲,凡事均能挂念黎民百姓,殊为难得。”

“辽东民风淳朴,人皆好学,先生若能长留辽东,教化民众,让这里成为真正的王道乐土,那就更是美事了。”刘备又回捧一句,然后将话题引到自己此行的目的上来,“只是先生为何放着好端端的客舍不住,却要住这茅舍呢?”

刘备曾经在三国演义中读到过管宁和华歆的往事,在他看来,管宁似乎有点道德洁癖,无论是捡到金子不要,还是嫌弃华歆去看贵人的车马仪仗,都过于理想主义了。

因为这先入为主的思维,此时见到管宁放着好房子不住,却要住进茅庐,他就觉得管宁是在故意表现自己的清高。

管宁哪知道刘备有这么多的想法,只是老老实实地答道:“我确有在辽东长住之意,住茅庐而不住馆舍,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要当常住居民,还不住坚固的房屋,这是什么思维方式?

难道名士的脑回路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一样?

不光是刘备,就连堂中的学子们,包括在门口随便坐下的刘政和裴元绍二人都有些n。

“青州与辽东隔海相望,如今中原战乱不休,百姓多逃难至此,但他们大多都住在郡南,不肯前去北部,使君可知其中缘由?”管宁转过头去向刘备问道。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盼望有一天战乱停歇,返回家乡重新生活。”刘备没怎么迟疑就给出了回答。

管宁点点头,“中原战乱方兴未艾,只怕是还要乱上一些年月,这些人也必然要在辽东长期居住,如果心思不定,始终把自己视为外人,势必无法安心劳作生活,长此以往,只怕会生出事端。”

“那先生的意思是”刘备越发地抓不到管宁的思路了,这人到底想说什么?

“过了这个冬天,我就要去辽东北部长住,在那边开馆收徒,给其他人做个表率。”管宁继续说道:“对我来说,沓县只是暂居之地,故而不愿过多叨扰。”

刘备马上就明白了。

管宁是担心青州流民不愿融入本地,从而闹出事端,这才想要去北部长久居住,表明态度,以身作则,号召流民安心居住下来。

拒绝住进馆舍,拒绝县府专门为他腾出学堂的房屋,应该也是因为几个月后就要离开,担心刘政到时候觉得自己上当受骗,闹得面子上不好看吧。

“这哥们对人情世故了解得很透啊,言谈举止也不是性情偏激或是有道德洁癖的样子,会不会是罗贯中弄错了?”刘备心中暗道。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