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瞒上欺下罪大恶极(2 / 2)

如果徐荣没有夸大其词的话,辽东现在就是被阳终和他身边的那些地主豪强们占据的国中之国。

“太守可是不信下官所说?”徐荣皱起了眉头。

“若如你所说,阳终一党如此倒行逆施,为何百姓们没有起来反抗他或是流离失所逃难到幽州别处州郡?”

徐荣冷冷一笑,“依附于阳终的那些豪强们手中都有私兵,比势单力孤的百姓强得多了,如何反抗?至于逃难,辽东四面都是胡人,百姓想逃也得有去处,甚至有不服他们的百姓消失得悄无声息,也不知是被暗中杀害了还是卖到高句丽当了奴隶。”

行了,都对上了。

前些天刘备他们在渡河的时候救起的那名辽东百姓,据说是要去州府状告阳终,张焕等人经过反复地询问,也得到了一份阳终及其党羽的罪状,如今两厢印证,几乎可以肯定的就是:辽东郡并不像朝廷所知的那样不堪、阳终一党瞒上欺下,罪恶滔天。

“徐都尉,既然阳终数年来都是如此,你为何从未向朝廷告发,反倒跟我这个初次见面的人坦诚相告,难道不怕本官用你的脑袋在阳终那里换一个人情?”刘备有点搞不懂这个辽东都尉的心思了,在新太守面前状告旧太守,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徐荣有些惭愧地笑了起来,“阳终一党在辽东根深蒂固,下官有家有室,所以不愿强出头,如今朝廷任命了新太守,下官自然不再怕他。而且下官见太守的队伍至少有二十万人,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不宰几头肥猪怎么能解决,两相权衡,下官还是觉得跟着新太守比较安全。”

这家伙真是狠人啊,阳终在任的时候他几年都不吭气,如今短短的一阵时间,他就准备撺掇着新太守杀几家豪强来发财了。

可是徐荣说的也是地方官场上的潜规则,新官上任要摸清当地豪强的虚实,然后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弄死几个刺头,再和剩余的豪强们分了赃,今后大家就是一家人,开展各项工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会变得容易许多。

刘备又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才再次抬起头来盯着徐荣,“襄平城里有多少兵,你又能掌握多少?”

“打探清楚了吗,那些人是什么来路?”当徐荣返回襄平城向阳终复命的时候,早已焦急万分的阳终忙不迭地拉着他问道。

徐荣则是从容了许多,他向阳终抱拳施礼,眼睛却一直瞥着一旁侍立的公孙昭,“下官查清楚了,来的是朝廷新任命的玄菟郡太守,他们缺少粮草,故而来襄平借粮。”

“玄莵郡?到底是怎么回事,鸿志你慢慢说,老夫有些被说晕了。”阳终和公孙昭大眼瞪小眼,都是一脸的茫然。

“下官今日出城见到了那位玄莵太守刘备刘玄德,也从他那里看到了朝廷的任命文书,此人是当朝尚书卢子干的弟子,跟随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定了黄巾贼。但这小子时运不济,得罪了朝中的某位大人,便被扔到玄莵来了,朝廷还命他率流民充实边境人口,如今一路走来,二十余万人的粮草有些接济不上,这刘备就打起了咱们辽东的主意。”徐荣讲得口沫横飞,把二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公孙昭小眼一翻,出言质疑道:“说是借粮,其实就是想打秋风吧,敢打辽东的主意,这刘备就不怕被阳公向朝廷告上一状吗?”

“这刘备手下兵将甚多,押送的流民也多是黄巾余党,若是惹得他发起性子,在辽东大肆纵兵劫掠又该如何是好?”徐荣不屑地撇了撇嘴,然后转向阳终,诚恳地劝说道:“阳公,用些许粮草将这些人打发走便是,何须多生枝节?”

阳终踱步思索片刻,捻着整齐的胡须缓缓说道:“老夫倒是从青州那里逃难来的人口中听过刘备刘玄德的名号,据说此人作战勇猛,的确是不好得罪。这样,鸿志,你带人送些猪牛过去犒军,就说我们一定会尽快筹措粮草,伯玉,你去召集城中大户,粮草的事还得他们来出力。”

“下官领命。”徐荣和公孙昭齐齐答道,然后互相瞪了一眼,各自去忙自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