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长孙殿下不简单(1 / 2)

 李景隆从春和殿出来后,直接出宫而去。</p>

他现在早就不在皇宫里住了,袭封曹国公爵位后,在京师就有了自己的大宅子。</p>

然而出了皇宫之后,李景隆并没有直接回家,也没有去他现在就职的左军都督府。</p>

而是直奔燕王府。</p>

就像是朱允炆仰慕他一般,他也仰慕自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朱棣。</p>

刚才和朱允炆的谈话,他怎么可能听不出其中的意思。</p>

朱允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站队支持。</p>

李景隆当然不会直接回绝,只是给朱允炆一种好像自己已经答应的错觉。</p>

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早就在几天前,姚广孝代表朱棣,就已经找李景隆深谈过了。</p>

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但就从现在的行动来看,其中意味已经相当明显了。</p>

就在李景隆抵达燕王府的时候。</p>

晋王府中。</p>

晋王朱棡把长子朱济熺叫来,问道:“最近跟你大哥,可有联系?”</p>

朱济熺有些懵,问道;“父皇,你是说哪个大哥呢。”</p>

“混账东西,这大明,能够当你大哥的,还能是谁。”朱棡呵斥说道。</p>

朱济熺遭到训斥,连忙回忆,而后说道:“父王,你是说秦淮河畔茶楼那个东家,朱英吗。”</p>

“目无尊长,你大哥名讳,也是你有资格喊的?”朱棡气极,要不是隔得远,他都想一脚踹在朱济熺身上了。</p>

“可是,大哥的身份,已经确定了吗。皇爷爷都还没接入宫中呢。”朱济熺被父王眼睛一瞪,下意识的后退一步。</p>

父王爆脾气,打人那可不会开玩笑的。</p>

今年才十三岁的弟弟朱济烨,因为太过于顽皮,今年年初的时候,被父王一鞭子打在身上,皮开肉绽,足足在床上躺了半月。</p>

“孝陵的时候出来,你大哥的身份,在你皇爷爷那里,就已经得到证实了。之所以还没进宫,只是因为你大哥势单力薄了些。”</p>

“不过你大哥倒是好样的,对我这个三叔,可是相当不错。”</p>

朱棡解释了一番后,最后笑着说道。</p>

朱济熺眼睛一亮,问道:“难不成父王担任平倭西路主帅,就是大哥帮忙的吗。”</p>

朱棡有些得意,说道:“这是当然,不然你父王我,藩地在山西,没有父皇特许,怎么可能去沿海那边平倭。”</p>

“想来这其实就是你大哥的安排,这是给我机会,让我可以在你四叔面前,一雪前耻。”</p>

说完后,朱棡又嘱咐道:“你爹我过几日就要出征了,你小子别想着回藩地,在京师里好好待着,尤其是多多去你大哥那边,亲近亲近。”</p>

“这大明天下,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你大哥掌管了。”</p>

朱济熺闻言,顿时明白父王的意思,连忙说道:“父王放心,孩儿必定唯大哥马首是瞻。”</p>

朱棡满意的点点头,脸上带着些许的潮红,而后说道:“你这个做弟弟的,第一次去你大哥家里,也得带些好东西去。”</p>

“正好你大哥帮了我大忙,到时候你从府里,挑选十匹上好的战马,送与你大哥去。”</p>

朱济熺连忙回道:“孩儿明白。”</p>

朱棡口中所说的战马,可不是普通良马能比的,尤其是被朱棡从山西带到京师来的,哪怕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极为难得。</p>

朱棡之所以选择送马,也是看到在朱英麾下的一些人员,在京师无马可用的情况。</p>

.....</p>

大明皇宫,春和殿。</p>

“先生,有了表哥的支持,想来我等的力量,又要多上不少。”</p>

李景隆走后,朱允炆笑着对黄子澄说道。</p>

“曹国公和殿下自小一起长大,这等浓厚的兄弟之情,曹国公自然是会选择站在殿下这边。”</p>

黄子澄说完后,又道:“只是单凭曹国公,恐怕还是不够。就臣看来,长孙殿下目前还未被陛下公布,而在群臣的眼中,殿下依然还是太孙。”</p>

“便是如此,臣觉得殿下当主动出击,争取群臣对殿下的支持。”</p>

朱允炆听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问道:“那么我该如何获得群臣的支持呢。”</p>

黄子澄胸有成竹的说道:“这个殿下不必担心,臣已经联系了刘三吾,方孝孺两位儒学大家。”</p>

“殿下莫要小看此二人,方孝孺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儒家名声颇响。刘三吾更不用多说,和臣一同在翰林院,隐约间更是文人领袖。”</p>

“殿下若是能够得到这二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其他群臣也定然会支持殿下。”</p>

“殿下被册封太孙的事情,也是陛下当真众多大臣的面,亲口说出,哪怕是想改,也会顾忌一些影响,这里便是殿下的机会。”</p>

听到黄子澄的讲述,朱允炆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p>

只是有些犹豫的问道:“便是众多大臣支持我,皇爷爷若是执意不选我,又该当如何。”</p>

黄子澄无奈的解释道:“殿下,关于陛下的选择,不是文武大臣谁能左右得了的,便是陛下执意如此,我等也只能安心接受,没有办法可想。”</p>

“而现在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这样殿下在陛下的面前,才能有机会可言。”</p>

黄子澄只是一个文人,就现在的大明局势,陛下至高无上,一手遮天。</p>

无论是错的,还是对的,这朝堂上的大臣,又有什么敢争执的。</p>

更别说现在的朝堂,根本就没有党派这个概念,在锦衣卫的监视下,陛下的威严下。</p>

结党营私?</p>

呵呵,有多少杀多少,杀光了换一批就是。</p>

能够从大明建国初,直到现在洪武二十五年,还能站在朝堂上的,那就是其他大臣崇拜的对象。</p>

“可是,我跟方孝孺,刘三吾并不熟悉,他们会支持我吗。”朱允炆有些不自信的问道。</p>

黄子澄明白朱允炆的意思,这个支持,并不是说现在的支持。</p>

而是将来在皇位面临选择的时候,还会不会支持发言。</p>

黄子澄说道:“殿下或许不知道,当初陛下询问群臣的时候,本意是想选择燕王殿下,唯有刘三吾站出来,力挺殿下,陛下心中权衡之后,这才选择殿下。”</p>

“果真如此。”朱允炆有些欣喜的问道。</p>

“臣如何敢欺瞒殿下,确实如此。”黄子澄斩钉截铁的说道。</p>

听到这话,朱允炆顿时就放心下来,随手说道:“希直先生似乎现在并不在京师。”</p>